韦雨汶在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维护自动酸雨设备(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通讯员张芳琳 记者赵金玲)4月1日起,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全国试运行切换调整为正式运行。这意味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告别人工观测,迈入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站长韦雨汶,以25载青春相守,见证地面测报跨时代变迁。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曾经,老一辈气象观测员靠笔、纸、电报机这“老三样”启动了中国气象事业。如今,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历经了部分省份试运行和全国试运行两个阶段,最终迎来了划时代变革。
韦雨汶现任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站长,1995年在那坡国家基本气象站、2004年调至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工作,25年来一直从事地面观测工作。她说,从每一个数据都依靠人工观测,到如今实现全面自动化,回望20多年的地面观测工作及变革,仿佛跨越了一个时代。
1995年7月,韦雨汶来到那坡国家基本气象站工作。那坡站是一个国家贫困边远艰苦台站,四面环山远离城区,设施简陋条件艰苦。站里需要24小时值守、每天8次定时观测,而从事地面观测的仅有5人,每天分为5个班,每个观测员每天均有一个班。
定时、定点的观测容不得一丝疏忽。在2004年之前,观测全靠人工,观测员每天必须在正点前20分钟出现在观测场,进行人工读数并记录在观测本上,还要进行订正、输入、发报,工作量非常大。
为了保证气象数据完整性,韦雨汶从来都是风雨无阻。1996年的一个夏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她穿上雨衣打着电筒正在观测场,却被角落的阵阵异响吓了一跳,连握笔的手都在抖。尽管如此,她还是压住心中的恐惧,高质量完成了观测任务。后来她才知道,那是一只野猫。如今故事虽已成为笑谈,但对于她来说,那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岁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着观测业务的发展,也让观测员的身份发生了一次次转变。2004年,自动气象站正式投入使用,发报也变成互联网传输方式。
2014年,自动站再一次升级为新型自动站,自动化及仪器性能也再一次提高,国家基本气象站由原来24小时守班变为夜间不守班。
小数字展露大变革,地面观测数据传输频次由原来人工观测每3小时一次,到2004年引入自动站变为每小时一次,再到2019年实现一分钟一次的跨时代进步。
韦雨汶说,她亲历了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的重要时刻,如今夜班退出了她的生活。但是,从保障数据到保障设备,依然与观测相伴,容不得一丝疏忽。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