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广西用汗水浇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花,誓让—— 美好愿景变实景
2020-03-09 09:21:47来源:广西日报编辑:骆秋妤责编:赵滢溪

  本报记者 陈 静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过去一年,我区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高举乡村振兴大旗,书写新时代广西“三农”发展新篇章。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大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广西”幸福乡村建设与乡村风貌提升协同推进,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1334家;完成5.2万个村庄“三清三拆”工作;建成220个行政村污水治理项目;累计完成1025万户卫生户厕和655万户无害化户厕改造建设;推进526个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其中308个村屯项目已完工。

  新时代催人奋进,新使命激荡人心。

  2月5日发布的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问题,为乡村振兴基本建立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今年的广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抓紧抓好,加快推进春季农业生产,增强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之际,3月2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水果、桑蚕、秋冬菜、优质鸡、近江牡蛎、罗汉果、茉莉花(茶)……我区多项农业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重点,产业兴旺始终被摆在首要位置。我区提出,要“打造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六大千亿元产业,促进茶产业、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

  发展农村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我区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接二连三’,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7万家”。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区。今年我区将继续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建成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300个、县级示范区600个。

  加快推进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广西提出,要“壮大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业原料林和特色经济林,植树造林230万亩,新造油茶林50万亩,做大林产品加工产业,建好崇左山圩产业园、贵港绿色家居产业园、来宾三江口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园、鹿寨桂中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广西(容县)生态家居板材产业园等,创建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打造万亿元绿色林业产业”。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新的一年,我区将继续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持续建设1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深化糖业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糖业降本增效行动,落实糖料蔗支持保护政策,建好11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全力防控非洲猪瘟,抓好生猪恢复生产和保供稳价工作。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生活富裕是根本。

  广西今年必须全面完成剩下的24万贫困人口脱贫、660个贫困村出列和8个贫困县摘帽任务。同时,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我区提出,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开展‘美丽广西·幸福乡村’活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建设50条乡村风貌示范带,完成3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项目和100个行政村清淤疏浚治理试点建设,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疏通要素流通渠道,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由此,广西提出“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四个阶段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我们绘制了美好的蓝图。让我们以“苟利社稷,不顾其身”的担当,奋发有为,将蓝图变成现实,把愿景变为实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