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广西新增5家国字号孵化器 增速排全国第二

2020-01-02 16:29:02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骆秋妤 | 责编:赵滢溪

  本报记者 李新雄

  科技部近日公布2019年新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广西榕华科技企业孵化器、梧州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广西申能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5家孵化器榜上有名,增速排名全国第二。至此,我区有233家科技双创载体进入国家火炬统计序列,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0家。此举标志着我区打造双创升级版工作迈上新台阶。

  孵化器30年发展广泛带动创业就业

  1989年,我区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桂林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桂林科技企业发展中心)在桂林国家高新区成立,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留学人员及博士提供创业服务。随后,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柳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北海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相继成立。

  “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呵护企业走好‘人生第一步’是孵化器的宗旨,作为大众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理想平台,我区孵化器成立30年来广泛带动创业就业,使众多藏于深闺的科技成果在市场中落地成金,促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经过30年的风雨历程,我区孵化器的主力已完成政府主办向民营主导的转变,队伍也成长到89家。共拥有孵化场地面积约240万平方米,服务在孵企业超3800家(全部民营企业)、创业团队超1000个,提供就业岗位约4.7万个。其中备受关注的亮眼成绩是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成功孵化出营收14个亿的上市企业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联讯U谷科技企业孵化器顺利孵化了一天卖出5万盒新式蛋黄酥的“网红”广西轩妈食品有限公司。刚刚获新认定的5家国家级孵化器,“十三五”期间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34家、上市挂牌企业11家。孵化器已成为我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推动中小微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新增5家国字号孵化器,在西部12省(区、市)中排名第二,这一业绩表明广西科技孵化体系基本建成,孵化载体发展进入高质量增长期,是我区孵化器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具有30年孵化器从业经验的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总工程师刘耀宁说。

  四力齐发激活释放双创力量

  “我区今年国字号孵化器增速快、孵化器总数和质量都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增值服务能力偏弱、服务绩效偏低等问题和短板。”科技厅成果处一工作人员坦称。

  如何打造双创升级版,让孵化器提质增效,释放双创力量?我区精准施策、四力齐发。

  突出抓好顶层设计,提升科技孵化事业领导力是关键一招。我区高位推动双创事业发展,确立“加快创新创业融通发展”发展目标,提出“每年可安排一定比例的计划用地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型创业孵化基地补助机制”“2021年底前,对自治区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服务增值税”等干货政策。

  做好双创与产业融合这一大文章,提升科技孵化载体支撑力是重要一环。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导向,地方政府发动和支持龙头、大型企业围绕自身发展需求,同步建设专业型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打造“孵化圈”,培植“产业林”,完善“供应链”。孕育出一批成长迅猛的专业型科技双创载体,新能源汽车电池阻燃材料等一批市场广阔的技术和企业获得精心孵化。

  突出抓好以升促建工作,提升孵化器成长力。建立国家级科技双创载体培育库,遴选有意愿、有基础、有思路、有干劲的“四有”孵化器入库重点培育。目前,培育库第一批入库孵化器10家、众创空间12家,开展入库培育工作一年来成效彰显。

  为了营造良好的双创生态,突出抓好载体合作共建,提升孵化工作开放力。“引进来”“走出去”组合拳及时登场。通过引进国内优秀科技双创载体运营机构扎根广西,将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孵化体系、畅通的市场渠道引入我区,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力合南宁科技园等外来科技双创园区相继落地,服务本市、辐射全区,支撑南宁进入2018年中国城市创新创业活力50强。同时,在外省建设“飞地孵化器”,通过“广西广东科技厅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战略协议”等合作渠道,与广州明动软件公司签订孵化协议,共建“孵化站”,利用当地丰富资源孵化广西注册的初创企业,待其成长到一定规模且发展相对稳定后,再迁回我区进一步发展。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