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1月19日电题:在一个战场上打好“两场战役”——来自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一线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何伟、骆飞、杨静
幅员面积达22.8万平方公里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包括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91个县(市、区),其中67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石漠化片区这一个战场上面临着两场战役:一场是脱贫攻坚战,一场是生态保护战。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在一个战场统筹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场战役,脱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这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石漠经济”:山旮旯里闯出“生态富民路”
行走在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盘山公路两旁,目光所及遍布山石,全县石漠化土地面积比例曾高达33.91%,要在这样的石头山上开凿一条产业路,困难可想而知。但当地干部群众在精准脱贫政策指引下,硬是闯出了“石漠经济”发展路。
在关岭县花江镇坝山村,枝丫纤细的花椒树生长在石缝间,让原本很荒凉的石头山呈现出别样的生机。花椒树林间,还有长势喜人的火龙果。
“过去,祖祖辈辈都是在石头缝里种玉米,广种薄收,根本不够吃,还把土地越种越薄。后来,换种火龙果后,收益改善许多。”50岁的农民曾德春说,为了增加收入还尝试着套种花椒,没想到还真成功了。
“花椒树耐旱,适合缺水少土的石漠化山区。一亩成熟的花椒林能产800斤左右鲜花椒。”曾德春说,今年卖花椒的纯收入就有30多万元,每亩产值大约1.1万元,比起种玉米翻了好几倍。
近期,记者在关岭县花江镇峡谷村看到,进村的路上随处可见售卖火龙果的摊贩。“这些年种火龙果收入稳定,基本不种玉米了。”峡谷村贫困户谭明刚说,火龙果每斤收购价2元至4元,一年能收入上万元。他把原来撂荒的石旮旯都种上了火龙果,种植面积也有5亩。
在峡谷村,种植火龙果的村民还不少,甚至连碗口大的地方都种上了。原本石头遍布的荒地,因红绿相间的火龙果而显得更有生机。峡谷村第一书记李能说,种火龙果比种玉米效益好,还能遏制水土流失,如今已成为村里脱贫主导产业。
关岭县干部群众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石漠经济”,弥补“生态缺陷”。目前全县已种植3万亩花椒、1万亩火龙果、9.3万亩牧草,助力1.25万户农户脱贫,也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目前,全县石漠化土地面积比例下降到27.88%。
关岭县只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改善的一个典型。据了解,通过加强石漠化治理、持续加大退耕还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根据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截至2016年底,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比2011年底减少55.37万公顷,广西减少38.72万公顷,云南省减少48.8万公顷。
“石山王国”创新生态种养模式破解发展困境
位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有着“石山王国”的称号,全县耕地面积46.4万亩,其中79%为山窝石缝地,人均耕地不足0.7亩,是广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过去当地群众在石头缝里种玉米,每亩产值只有三五百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都安县创新实施“粮改饲”工程,发展“贷牛还牛”“贷羊还羊”等精准脱贫产业,将原先种玉米的旱地和山窝石缝地改种牧草,形成以种定养、以养促种、草畜配套、循环发展的生态种养模式,让原来一亩地的产值翻了3倍以上。
在都安县东庙乡安宁村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育肥牛大棚内,数十头肉牛正在啃食牧草和玉米粒混合而成的饲料。“这些牛一天能长两三斤肉,不足一年就从幼牛长到成品牛,每头牛利润4000元以上。”饲养员韦秋丽说。
盛兴合作社现有28户贫困户利用政府贴息贷款购买肉牛入股,政府按照每个贫困户1500元的标准给予养殖大棚建设补贴,其余资金由其他社员筹集。村干部和几个年轻人负责合作社的运营和管理,合作社建有育肥和育种养殖大棚各一个,肉牛存栏220多头。
“像这样的牛羊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有250家。生态种养模式让都安找到了治贫兼治石漠化的可行路径。”河池市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说,在“贷牛(羊)还牛(羊)”项目带动下,3年里都安县肉牛从9.27万头发展到近16万头,肉羊从69万只发展到80万只,3.3万贫困人口依托牛羊产业实现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6.64%下降至2018年底的13.2%。
邻近的大化瑶族自治县同样位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在该县江南乡上和村村委会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挂着“精准脱贫攻坚作战图”,规划了核桃、山葡萄、种桑养蚕等多个产业项目。上和村第一书记梁鹏说,2016年,帮扶单位为上和村争取到退耕还林指标476亩,5年内群众每亩可享受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共计1500元。群众种上核桃、山葡萄等,发展适合石漠化山区的农业产业,不仅加快了石漠化治理,还促进了群众增收。
在广西石漠化片区,通过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石漠化治理,特色畜牧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大健康产业等蓬勃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扶贫先扶志 石漠也能变“绿洲”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人均耕地仅有0.78亩。为了早日摆脱贫困,西畴人向大山宣战、向石漠化宣战、向贫困宣战,并将全县划分为9个战区,挂图作战。
“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在当地全面推行,效益十分明显,全县森林覆盖率目前提高到53.3%,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两倍多。
今年41岁的钟先稳是西畴县兴街镇三光村脱贫户。过去一直生活在“石窝窝”里,2016年在政府帮助下,他告别住了30多年的土坯房,搬进了砖混房。不仅如此,他家还有了新产业。“过去都是在石头缝里谋生,现在三七、烤烟产业让我彻底摆脱了贫困。今年仅三七红籽就卖了1万多元。”他说。
三光村第一书记李俊说:“在脱贫攻坚战和生态保卫战共同作用下,三光村逐步实现山区绿起来、村庄美起来、群众富起来。”
“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山林养起来了,土地肥起来了,从根子上助力群众脱贫致富。”西畴县西洒镇坝尾村党委书记庞伸福说,去年全村有150户建档立卡户脱贫,剩余的4户今年有望“摘帽”。“现在大家发展劲头更足了,年轻的外出务工,年长的就近务工并发展甘蔗等产业,有两户村民去年甘蔗收入超过2万元。”
到2018年底,全县已脱贫9141户3485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今年4月30日,云南省政府宣布,西畴县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序列。
“十三五”以来,云南大力推进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308.97亿元,完成规划总投资的68.93%,片区贫困人口减少至2018年底的18.5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08%。目前,西畴、罗平、泸西、砚山等县已脱贫摘帽。(完)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乙18号院万达广场A座15层 邮政编码:100040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01009 举报邮箱:jubao@cri.com.cn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10-67401111 监督邮箱:jiancha@cri.cn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2 京ICP证120531号 京ICP备05064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8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5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版权所有©199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