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 莹
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让广西名扬四海的“金字招牌”。
优良的生态环境,蕴育了丰富的民族药材资源;特有的地缘优势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让“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成为我区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
在即将召开的2019广西大健康产业峰会中,中医药壮瑶医药等传统医药将成为“主角”。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各国学者、企业家等将对传统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实践经验深入交流,探讨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康养等大健康产业发展,助推健康长寿产业发展。
中医药壮瑶医药成为人们喜爱的治病和养生保健手段,不仅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为广西打响特色品牌、融合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多点发力,擦亮广西特色健康招牌
发展传统医药大健康产业,广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我们拥有多个‘第一’。”对此,有专家如是说。据统计,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广西已查清中药资源7088种,资源总数暂居全国第一位;全区超过1000种物种的县域达到了11个,占据全国普查百强县的榜首……此外,广西还有近千种海洋生物资源和极具特色的壮、瑶、苗、侗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全国400多种常用中药原料中,有将近五分之一主要来源于广西,青蒿、何首乌、八角、三七、罗汉果、鸡血藤、广豆根等产量更是占据全国产量近半。
在广西药用植物园,我区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药用植物迁地保育中心、中国-东盟药用植物资源管理和药用资源全息数据平台,建立了由活体保存、离体保存等7种保存技术构建的立体式药用资源保存体系,收集、保护药用植物资源1万余种,药用动植物标本20余万份,该园也因此被誉为“立体的《本草纲目》”。在全国中药原料需求快速增长和部分濒危药材缺失的背景下,广西发展传统医药大健康产业的资源优势越发凸显。
擦亮传统医药这块极具广西特色的“金字招牌”,得益于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做好顶层设计,我区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助推中医药壮瑶医药的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确立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西部强区的发展目标。自治区层面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政策措施,成立自治区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领导小组,为全面推进我区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
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不断完善,以及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促进我区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养老方面,连续4年在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组织实施“养生服务示范工程”,建设一批自治区综合性养老示范机构、县级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和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城市和农村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72%和46%。在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旅游方面,加强民族医药与养老养生旅游的融合开发,打造一批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线路。
目前,我区已上报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4个、示范基地9个和示范项目12个。其中,南宁市列入全国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成为广西唯一入选的全国首批15个创建单位之一。
传承创新,打造大健康国际新名片
随着全球大健康产业的兴起,广西的传统医药健康国际创新合作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如何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我区的中医药国际交流频频结出新硕果。其中,成功举办两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论坛、一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进一步扩大了传统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作为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区域,经过3年的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我区已顺利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商务部的验收工作。
2016年底,自治区科技厅提出打造“一带一路”背景下桂港澳与东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创新合作圈倡议。倡议实施以来,广西联合粤港澳地区启动了“药用植物4.0计划”,共建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等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力促大健康产业发展。
此外,相关单位与老挝卫生部食品药品司、柬埔寨卫生部传统医药中心、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新西兰中医学院等机构签署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协议;开展对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家传统医药人员培训、种质资源交换和科研合作,取得一系列成果。2018年,随着作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重大公益性民生项目的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开业,广西的壮瑶医药更是迎来一展身手的大舞台。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构建康养产业新业态。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以此推动传统医药与养老、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养老机构与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深度融合。将中医药研发优势与广西丰富独特的中医药技术和民族医药技术结合起来,发挥中医药壮瑶医药资源优势,实现中医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整合,为更多群众享受美好生活提供更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