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开启新篇章

2019-09-19 10:12:41 | 来源:新华网 | 编辑:骆秋妤 | 责编:赵滢溪

  新华社南宁9月18日电题:从山水相连到民心相通——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开启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黄浩铭

  九月的广西南宁,丹桂飘香,宾朋盈门。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16年来,广西在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方面的桥梁作用不断提升,对推进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

  从相知到相融 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广西大学的老挝留学生新赢和同学们一起去看花灯展,品尝各地不同特色的月饼。第一次在中国过中秋节,新赢就被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所打动。

  “中秋节在中国有家人团圆、祈求平安的意义,我以前虽有了解,但亲自感受后,才能理解这些深意。”新赢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近年来,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窗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东盟留学生前来学习。目前,广西高校已与周边国家近200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约1万名东盟国家留学生在广西求学,广西已经成为全国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

  东盟元素已经成为广西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东盟留学生参与演出的节目频繁出现在校园的各种比赛中,有些节目甚至走出校园,走向全国。

  广西艺术学院越南留学生潘宝茹编导的舞蹈《阿乜啊海》,从全国参展的137个舞蹈剧目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中国舞蹈界顶级的舞蹈展示活动——第12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韦金玲说:“《阿乜啊海》12位留学生演员出场的时候,现场有观众感叹广西能找到那么多东盟国家留学生来表演群舞节目,为大家献上这样一场文化底蕴深厚的视听盛宴。”

  平台效应凸显 文化合作硕果累累

  2006年以来,广西每年承办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以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等配套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6年第11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通过了相关会议纪要,进一步深化双方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合作,为促进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7年第12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采用“开幕大会+专业会议+艺术呈现+配套活动”的架构,聚焦“中国—东盟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并通过了《中国—东盟艺术院校校长圆桌会议南宁倡议》,出版了《中国—东盟传统艺术精粹》。

  2018年第13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紧紧围绕“传承创新 发展共赢——中国—东盟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主题,以“开幕+大会+展演+签约+会谈+配套”的架构,开展了“民族瑰宝 八桂神韵”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创意点亮生活”文创产品展、中外企业现场签约、企业家会谈等活动,编印了中英图文版《创意点亮生活 中国—东盟文化创意产品集锦》,得到各方广泛关注。

  今年举办的第14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旨在推广中国与东盟各国交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及路径,展望中国与东盟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的愿景,助推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旅游共同繁荣。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程大兴表示,广西多年来一直积极搭建和完善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元、高效务实的活动,对推进中国与东盟文化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深化文化交流 开启合作新征程

  2000多年前,以广西合浦等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拉开了中国与东南亚人民友好交往的序幕。2019年,作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开局之年,广西与东盟在文化交流领域开展了更多务实有效的合作,持续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今年7月,广西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集中展示了中国和东盟特色文化形象、旅游文化、演艺文化、创意文化产品、期刊出版物、动漫游戏及相关产业的服务外包、开发制作、版权交易、出版发行、译制播放、衍生品等,吸引了中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的200多家企业参展交流、洽谈签约,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动漫和游戏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培育文化领域新业态。

  如今,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已经由传统的艺术表演,拓展到多个领域。这些持续、多层次、多形式的展示和交流,正推动着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领域合作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