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 安 通讯员 周 坤 景飞飞
今年7月初,南宁东至香港西九龙G417/G418次动车开行,这趟直达香港的动车,为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交通基础保障。
回首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仅有湘桂、黔桂两条干线铁路,通车里程539公里。历经70载风雨,截至2018年底,广西铁路运营里程5202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771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从中国交通的“神经末梢”到如今贯通东西南北、点线协调配套的现代化铁路网,广西铁路发展实现了从“慢车”起步到“超车”变速的蜕变。
火车司机见证“广西速度”
20世纪,广西铁路建设一直处于慢一拍的节奏。1955年至1985年国家大兴建设之际,广西铁路建设仍处于小步慢跑状态,仅建成黎湛、焦柳两条铁路。
“改革开放后,广西铁路迈入飞速发展阶段。”与共和国同龄的火车司机宋景山告诉记者。1967年,18岁的宋景山进入南宁机务段成为一名司炉,在黎湛线上开蒸汽机车拉货,当年的蒸汽机车平均时速为50公里。1987年,南宁至防城港铁路全线通车运营。1990年,被誉为“国家最大扶贫项目”的南昆铁路在南宁兴建。
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运营,构成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出海通道和南方东西向运输大干线,拉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994年,宋景山下了蒸汽机车走上内燃机车。“火车也是越跑越快,原来要十多个小时跑完的路程,现在只需4个小时就行了。”宋景山说。
进入21世纪,广西铁路建设乘上“快车”。2008年起,广西大力推进“一轴四纵四横”铁路网体系建设,构建链接东中西部地区大通道。2009年建成的洛湛铁路(广西段),终结桂东无铁路的历史。2013年12月28日,桂林到北京首趟高铁列车正式发车,广西成为全国首个开通高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标志着我区正式进入高铁时代。仅过了48小时,柳南客专和南钦、钦北、钦防高铁开通运营,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4市形成“1小时经济圈”。
“现在广西高铁的时速有250多公里,火车上有空调,可舒服了,我们那个年代和现在没法比。”宋景山说,最近这些年,广西铁路事业发展太快了。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区铁路路网密度219公里/万平方公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全区铁路旅客发送量及货物发送量双双破亿。
市民点赞出行环境好
“现在乘坐动车出行越来越方便了,既舒适,又省事。”南宁市民黄忆凡告诉记者,她是动车开通的受益者,她的儿子在香港工作,从刚开始乘坐飞机探亲到乘坐动车从广州转车入港,再到从南宁东乘坐动车直达香港,极大地满足了她的出行需求。“动车的开行,桂港两地往来更便利,不仅探亲方便了,上午去广州喝早茶,下午回南宁吃老友粉也是极好的。”黄忆凡兴奋地说。
自2013年广西开通高铁以来,广西先后30余次对列车运行图进行优化调整。目前,广西动车已直通全国19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广西与湘、粤、黔、滇4个相邻省份以及区内主要城市间已实现动车“公交化”开行。
2019年7月,广西调整铁路列车运行图,开行南宁至香港直通动车,打造进京“大站快车”,全面压缩进粤、入滇高铁动车旅行时间,大大缩短了广西往香港、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行程,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交流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
广西铁路打破出行壁垒,打通人民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起,广西铁路运营单位与道路运输企业加强合作,在百色、玉林、柳州等地开通高铁无轨站,成为全国首个开通高铁无轨站的省区。通过直达客运班车与就近高铁无轨站无缝衔接,乘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购票、候车、直达快运”的一条龙服务。如此,未通高铁的地区同样能享受高铁红利,方便百姓出行。
如今,刷身份证进站上车、人脸识别自助验票进站、刷银行卡进站等多项科技便民利民措施,方便旅客进站乘车,提升旅客出行质量。
抓机遇市市通高铁
近年来,广西紧紧把握住发展机遇,制定多个铁路发展规划,为广西铁路建设发展做足准备。
201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正式批复,广西加快推进贵南高铁、南崇铁路、防东铁路建设进度,构建覆盖北部湾经济区的铁路客运网络。同年底,《广西铁路建设“十三五”规划(修编)》获批复,广西铁路进一步加快沿边口岸铁路、沿海港口后方铁路建设,完善与东盟互联互通的国际大通道;加快推进对外大能力铁路通道建设,完善南向通道铁路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路网密度,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路网覆盖水平;不断完善通道布局,实现干支线和点线能力协调。
据悉,到2020年,全区铁路运营里程预计达到55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000公里,全区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基本建成以南宁为中心的“12310”高速铁路交通圈。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