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 锋 通讯员 梁雅丽 昌苗苗
想治污不会治,这是困扰很多生产企业的难题;环保压力增加导致与企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这是困扰生态环境部门的难题。两个难题如何破解?
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6年以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在全区持续开展“帮企减污”活动,3年下来有了成效:园区绿了,企业活了,生态环境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企业夸赞:“生态环境部门以前跟我们‘面对面’,现在变成了‘肩并肩’。”
“帮企”是为了腾出环境容量
4月28日,记者走进位于河池市大任产业园内的生富锑业,只见厂区内绿树环绕,环境整洁美观,闻不到过去在河池城区老厂区常有的烟煤硫磺味。
据生富锑业副总经理何正军介绍,该公司成立20多年来一度因沿用传统生产工艺而饱受环境污染的困扰,企业发展也遭遇到瓶颈。近年来,在自治区、河池市两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及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该公司“出城入园”全面启动实施年产1.5万吨锑金属搬迁技改项目,采用具有国际国内领先的工艺,能源供应以天然气代替传统燃煤大大降低废气、固废的产生和排放,从而走上了“减污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生富锑业的“破茧成蝶”之路,是广西不少资源型企业发展的缩影。广西的自然资源丰富,但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占比高,产业劣势抵消了资源优势,环境治理劣势抵消了生态环境优势。这种形势下的生态环保工作异常艰难。
那么,秉承什么样的理念,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双赢?“督企”和“帮企”,一字之差,却是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巨大变化。“督和帮并不矛盾,‘督企’是我们的责任,‘帮企’的目的也是腾出环境容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檀庆瑞说。
环保压力在哪里就去哪里
北部湾经济区要成为广西绿色发展的亮点和支撑,肩负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双重责任。但正如广西其他一些城市和工业园区,这里也面临着企业污染等环境难题和压力。
治污过程中,生产企业和环保公司之间互相不信任,环保公司有好的技术设备很难推广,生产企业又经常遇到不靠谱的环保公司,挫伤了治污积极性。顽疾需下灵药,这考验着生态环境部门的责任担当和管理智慧。
为了让“帮企减污”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避免成为一场“秀”,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便确立了“帮实、帮早、帮准、帮强”的工作思路。活动前,深入调研,环保压力在哪里就去哪里,治污需求有哪些就教哪些;活动后,建立成效跟踪和问题反馈机制,主动与科技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帮企减污”需求项目库,建立广西污染防治先进技术名录和产品指导目录。
2016年初,“帮企减污”活动拉开序幕,第一站即选在北部湾经济区。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把沿海3市的政府领导和部分企业请到一起座谈,通过座谈打通了隔阂。
在北海等沿海城市的各项专场活动中,专家们就各企业代表在大气治理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置与治理、污水治理、排污许可、环保税征收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一一详解答疑。
“帮企减污”活动“一炮打响”,此后迅速向全区铺开。
过去,来宾市河南工业园区内的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工业燃煤锅炉,热效率低,尾气治理难度大,还经常被群众投诉。来宾电厂曾是园区里的排放大户之一。2016年,“帮企减污”活动中,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大力推荐,来宾市的热电联产项目列入原环境保护部第五批环境服务业试点。试点申请成功后,来宾电厂热电联产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既增加了经济效益,还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
说起生态环境部门的变化,河池市南方有色冶炼公司负责人吴少华深有感触:“生态环境部门以前是提要求多,发文件多,现在是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多。以前见到环保工作人员是怕,现在感到很亲切。”
着眼于“帮” 致力于“减”
在“帮企减污”活动中涅槃重生的,还有广西的制糖业。
长期以来,广西制糖企业的锅炉一直烧蔗渣,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后,氮氧化物始终不能稳定达标。“帮企减污”活动中,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给制糖行业提供了1656万元的清洁燃烧改造帮扶资金,为改变我区乃至全国糖业蔗渣燃烧烟气治理难题打下了基础,助推制糖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帮”字,明确了生态环境部门与企业的协作关系;一个“减”字,体现了生态环境部门与企业的共同愿望。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先后开展11场“帮企减污”活动,累计有85家技术机构、335名专家参加服务活动,惠及企业1462家,3584名基层技术人员从中受益。
与此同时,“帮企减污”活动倒逼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尽快提升政策水平、技术水平,跟上国家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绿色发展的步伐。作风转变带来了形象转变,过去生态环境厅绩效考评连年垫底,现在经常有企业送锦旗,绩效考评连续进入区直部门一类,还有的市政府专门组织学习生态环境部门如何主动服务的做法。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门还将持续开展“帮企减污”系列活动,着眼于“帮”,明确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协作关系;致力于“减”,实现地方发展、企业增收与环境治理共赢。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综合技术集成示范研究,扩大服务对象和覆盖范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