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广西要实现人工林产业多功能化

2018-11-27 11:44:06 |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编辑:唐志强 | 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广西频道消息(冼敏):广西,山林郁郁葱葱,据统计,全国每产3根木头,就有超过1根来自广西。随着智能、生态、环保成为当下各产业发展的热点,广西人工林产业也在谋求改革创新、升级转型之路。

  [唐已审][原创]广西要实现人工林产业多功能化

  广西茂盛的人工林 供图 广西人工林种植行业协会

  近日,2018现代人工林企业创新发展论坛在南宁举办,引发业内人士关注。主办方中国林学会、广西人工林种植行业协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共同交流人工林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经验,探讨人工林企业如何转型升级,最终走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合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产质量之林

  就像食品有QS质量标准认证一样,中国林业也有FSC(森林管理委员会)森林认证标准。FSC森林认证标准已于201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此后每五年修订一次。

  在2018现代人工林企业创新发展论坛上,FSC中国与广西人工林种植行业协会签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授予协会“FSC人工林企业和小林农能力建设项目基地”牌匾。

  [唐已审][原创]广西要实现人工林产业多功能化

  FSC中国授予广西人工林种植行业协会“FSC人工林企业和小林农能力建设项目基地”牌匾 摄影 冼敏

  FSC中国代表马利超表示,FSC中国将通过与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开展宣传FSC中国森林经营标准,推广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理念;将通过对已通过FSC森林认证单位开展专业培训,夯实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将通过建立FSC中国森林经营标准的反馈机制,不断完善FSC中国森林经营标准。  

  作为“全国十佳林场”,广西国有七坡林场的林地经营模式,正逐步向中长周期的大径、无节、混交林转变,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千元株、万元亩”的经济效益。林地负责人陈文军强调:“人工林一定要注重高产高质高效培育和利用,才能有助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造生态之林

  [唐已审][原创]广西要实现人工林产业多功能化

  广西人工林木材生产基地 供图 广西人工林种植行业协会

   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刘合胜表示:“我们既要提高木材生产能力,又要增强生态服务功能。”通过修复和提升人工林质量,改善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全面提升人工林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

  当前广西人工林仍以桉树、杉树、松树等为主。刘合胜认为,今后应对人工林的树种进行尝试性探索,增植适合当地发展的乡土名贵树种。此外,还应加强可持续经营技术应用,选育优良种苗和科学施肥等,让人工林更为生态。

  FSC森林认证兼顾了林业企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广西人工林种植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黄宇认为应从植物保护服务切入,比如科学控草、控病虫害及施肥等方面,实现人工合理干预与生态环境的友好融合,助推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副院长谭伟福也指出,增加木材产量和林农经济收入,仍然为广西的首要目标。他认为,广西可采用短周期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升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目标经营。例如: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文化等,更好地满足人们所期望的多重需要。

  创智慧之林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给现代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广西务林人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前列,不断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加快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以智能化、品牌化引领人工林产业发展上新水平。”刘合胜说。

  中国林科院资信所原所长、林业信息技术首席专家鞠洪波,也在《“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中提出,广西林业应加强“互联网+”基础能力建设,如从智慧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林业发展新模式。

  [唐已审][原创]广西要实现人工林产业多功能化

  植保直升机在给人工林施药 供图 广西人工林种植行业协会

  针对广西人工林病虫害防控的问题,国内许多专家认为,运用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是最佳的解决办法。广西绿拓林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盼说:“目前我们运用植物保护直升机、无人机、风炮机等智能机械设备,真正实现了林地定点精准施药,达到了节本省工增效的目的。”

 广西人工林种植行业协会已明确了今后长远发展计划。黄宇表示,协会正计划建立智库,引入更高层次的专家学者,为广西人工林产业提供更多智慧参考。“今后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推动人工林发展,建设林产品品牌,探索新的创新驱动和跨界融合,更好地发挥人工林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