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担当全国最大储备林区新使命 ——广西“政银企”合力建设国家储备林纪实

2018-07-20 10:12:44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唐志强 | 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担当全国最大储备林区新使命 ——广西“政银企”合力建设国家储备林纪实

  担当全国最大储备林区新使命 ——广西“政银企”合力建设国家储备林纪实

  七坡林场这片206亩的国家储备林,采取尾巨桉与红锥、格木、闽楠、香梓楠、火力楠、灰木莲、台湾桤木等多个乡土珍贵树种混交方式,2014年12月种下尾巨桉、2015年5月种下乡土树种,形成近自然化的异龄复层林,经营目标是培育直径40厘米以上大径材。谢彩文/摄

  李孝忠 张 雷 刘达峰

  在广西国有七坡林场,有一片2667亩的混交林。2014年,林场在原有的尾巨桉纯林里,采取砍一留一的方式,套种补植米老排、火力楠、红锥等乡土珍贵树种。2015年,这片林子被纳入国家储备林项目,计划培育20年的尾巨桉大径材和60年的乡土珍贵树。届时,1株尾巨桉的价值,按现在市场价格,可达四五千元。林相也将实现近自然化,高树低灌错落有致,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2015年以来,全区各级林业部门利用国家开发银行300亿元专项贷款,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逐步将全区1/8以上的森林变成长周期经营的优质大径用材林。据统计,目前全区累计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及划定680多万亩,占广西规划总规模2800万亩的近1/4;累计投入资金70亿元以上,占广西规划总投资380亿元的近1/5;实施面积、建设进度和投入资金均居全国首位。

  高位推动:顶层设计部门担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木材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储备林建设,2013年、2015年、2017年三个年度的中央1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都提出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等要求。国家储备林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决策,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把国家储备林建设列为“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将广西作为先行先试地区重点支持。自治区党委、政府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配合实施。2015年12月,自治区政府与原国家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共同推进广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合作协议》,一期项目利用国开行中长期贷款100亿元,按2∶3∶5的比例营造珍贵树种、松杉桉等长中短周期的国家储备林750万亩,投资规模在广西林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自治区林业厅牵头组织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规划》,成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并担任国储林建设厅际联席会召集方,统筹协调全区项目建设。

  “广西的国家储备林项目成功整合中央、地方资金以及金融、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建设,使广西林业从低投入低产出、发展短轮伐速丰林为主,向高投入高产出、发展长周期大径材和珍贵用材转变,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助推了优势产业壮大和脱贫攻坚。”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黄显阳介绍说。

  有序实施:政府主导金融支撑

  作为全国人工林面积最大的省(区),广西林木综合生长率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2017年,广西木材产量3059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总产量四成以上,比排名第2的省份多出近3倍。

  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国家储备林项目首先落地广西,森林经营由此从短周期向长周期转型,从小径材向大径材转变,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化。

  国家储备林建设规模大,资金需求多,管理要求高,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强力主导和大力推动,需要“政银企”同频共振。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和具体组织者,自治区林业厅不定期牵头召开厅际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重大事项;联合投贷主体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统贷主体广西林业集团共同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各方分工,规范项目管理。项目实施以来,自治区林业厅除编制规划、协调各方外,还开展项目建设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监督检查等工作,协调落实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及林业扶贫配套措施。2017年,自治区林业厅组建广西国控林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

  作为贷款方,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制定详细的放款、还款、用款、资金申请、审批及拨付流程,指导监督项目贷款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作为自治区级统贷主体,广西林业集团负责指导和管理各用款人履行职责,审核各用款人项目申请、贷款资金提款申请等工作,协调和监督用款人按时偿还项目贷款,支付利息,推进项目有序实施。

  截至目前,全区共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50亿元,13家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和广西华岭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林业集团等共营造国家储备林280万亩;新建林区公路1353公里、维修1.5万公里;新建防火线(林带)2400多公里、简易管护房4100多平方米;提供社会用工量340多万个工日,农民劳务收入约9亿元,林农林地租金总收入约2亿元。

  多路推进:三大效益统筹兼顾

  国家储备林“长”什么模样,具体采取什么途径来建设?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陆志星介绍说有三种方式:一是新植集约林,二是改培低产林,三是抚育提质量。

  “新植集约林”强调良种良法,珍贵树种、乡土树种、速丰林并举,采伐期长、中、短结合,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改培低产林”主要通过间伐套种实施,对于亚健康状态的桉、松、杉等树种单一用材林,采取混交方式,有计划间伐后科学补植套种其它优良树种,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重点优化水源地、河库区、通道两侧、旅游景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的森林结构。“抚育提质量”通过加强抚育管理提升森林质量和蓄积量,改变重造林轻管理的粗放方式,借助贷款投入强化除草、追肥等抚育措施,搞好林区道路建设和维护。

  三种方式建设国家储备林,着眼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注重中大径材、珍贵树种与速丰林的科学搭配,既能“以短养长、还贷无忧”,又能“为国储材、高效持续”。

  广西林业集团副总经理彭发基介绍说,国家储备林按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律,从培育小径材转向储备大径材,从短周期经营转向长周期经营,有效地统筹兼顾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测算,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木材需求量会增长0.61个百分点。我国未来木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4.58%,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广西总规模2800万亩的国家储备林基地建成时,全国储备林提供的优质木材,将有近半出自广西,为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提供资源保障。

  国家开发银行专门为国家储备林建设设计金融创新产品,贷款期长达27年,前8年宽限期内只付利息不还本,贷款最早第9年开始偿还,利率为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的同时还给予造林和抚育补贴,政策性森林保险全覆盖。长周期还贷的“绿色金融”产品设计,目的正是鼓励长周期经营森林,从而减少短周期采伐对环境造成反复干扰和周期性破坏。

  国家储备林项目还配合“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树种结构调整等自治区重点工作推进,与高峰森林公园、七彩七坡、环首府南宁森林休闲旅游圈等城市生态建设有机衔接,让八桂大地更绿、生态更好、城乡更美。

  二期项目:全力服务脱贫攻坚

  目前,自治区林业厅正在全力推进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国家储备林二期项目,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主要目标,在建设区域上安排深度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在就业安排上吸纳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收益分配上增加贫困户资产收益、股权收益和造林管护等劳务收入。

  国家储备林二期项目由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00亿元,主要投放县市农户及私营造林大户,按一期林种长中短周期比例营造1350万亩国储林。相关项目主要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林权抵押贷款等融资模式开展。对于政策性和公益性较强的林业项目,各县(市、区)优先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项目涉及14个设区市72个县(市、区),造林主体涵盖国有林场、造林大户(企业)和林农等多种经济实体。初步测算,二期项目预计生产木材1.1亿立方米,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650亿元,受益贫困人口约100万,直接惠及12万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

  目前,广西国家储备林构建了项目实施与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前期通过雇请贫困人口参与营造林活动,以持续3-5年的工资收入作为短期改善生计的主要支撑渠道,初步估算项目建设总投入的50%以上将转化为劳务收入。中期通过支持林区周边贫困村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林业生态建设,持续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后期适度支持木材加工、油茶等产业发展,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贫困户、千家万户参与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按照一定标准从项目收入中提成,用于支持搬迁人口及其他贫困人口脱贫。经初步预测,二期项目每年可提供约1584万个工日,安排约6.33万个劳动力就业,投工投劳增收约17.42亿元,产生林地租金约6.86亿元。

  “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期限长,利率优惠,财政据实贴息,政策性森林保险基本全覆盖,政策和资金优惠力度前所未有。我们将继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努力将国家储备林打造成林业生态建设的精品工程,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为国家未来储备优木良材,让人民群众增添更多获得感。”黄显阳对此充满信心。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