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示:“灵渠保护与申遗暨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学术论坛”26日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今年灵渠将启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中新社桂林4月26日电 (唐梦宪 赵琳露)“灵渠保护与申遗暨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学术论坛”26日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今年灵渠将启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当天,中外14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灵渠保护与申遗、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发展、水利史与社会发展进行专题学术讨论。
国际灌排委员会副主席丁昆仑在会上表示,古代水利工程及其蕴含的治水智慧,是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伟大典范,值得当今大力研究和传承弘扬。
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灵渠建于公元前214年,全长37.4公里,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水路运输的要道,也是当今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之一。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丁昆仑指出,今年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水日”宣传主题是“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古代治水哲学和智慧与此不谋而合。这些古代水利工程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和世代交替,至今依然发挥着良好的兴利除害作用。他表示,灵渠就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优秀代表之一。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国际灌排委员会为保护、挖掘和推广具有历史价值的可持续灌溉工程及其科学经验而设立,自2014年开始在全球范围评选,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处古老灌溉工程入选,中国共有13处。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表示,灌溉工程遗产意义重大,使中国在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得到抢救和保护,使更多的公众走近水利,从中感受祖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灌溉工程遗产保留了中国水利的文化基因,是今天乃至未来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
早在1988年,灵渠就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灵渠已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近年来,当地已投入上亿元人民币全面修缮了灵渠大小天平坝面,对铧嘴进行恢复性的修复工作,对秦堤进行防渗补漏,对北渠进行风貌修复等,全力推进灵渠“申遗”。(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