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2017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编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2017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报告全文包括:2017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基本情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引起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举报投诉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等六大部分。本年度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17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本年度报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xzf.gov.cn)和《广西日报》全文公开。如对本年度报告有任何疑问,请与自治区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公室联系(地址:南宁市怡宾路6号,邮编:530028;电话:0771-5595651,电子邮箱:bgtzwgkc@gxzf.gov.cn)。
一、2017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基本情况
2017年,我区根据《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17〕24号)精神,按照“高标准、高品质、高效能”要求,扎实推进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以下统称“五公开”),出思路、建机制、强措施、抓落实,加强解读回应,充分发挥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不断扩大公开范围、丰富公开形式、增强公开实效,政务公开水平明显提升。
(一)深化顶层设计,完善公开制度框架。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恢复并调整自治区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由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秘书长和自治区政管办主任担任副组长,区直36个部门的分管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领导。各市、各部门也相应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构建了统一的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形成了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二是抓好督查落实。实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六项行动,将“五公开”要求融入到行政机关办文办会程序,组织各级各部门制定了主动公开基本目录,建立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三随机”(时间随机、对象随机、内容随机)抽查巡检通报机制,使政务公开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项制度安排,成为行政机关一种行动自觉。将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分解成22项重点工作、70条具体措施,明确牵头部门,指导全区政务公开各项工作。7月开展了全区政务公开专项督查,推进各项公开工作任务落实。三是规范政策解读。出台《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机关政策文件解读实施办法》(桂政办发〔2017〕136号),就解读依据、机制、主体、范围、流程、时限、内容、形式、渠道、考核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政务公开的政策体系, 不断增强各级行政机关加强政策解读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四是强化绩效考评。将政务公开工作在设区市和区直部门绩效考评体系的权重均提高到了4%以上,首次将政策解读、重大政策预公开、依申请公开、制定主动公开基本目录、审计信息公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等工作列入绩效考评指标,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和奖惩激励作用,不断推进工作。五是推进地方标准制定。通过公开招投标,启动了政府信息公开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创新公开方式,增强公众获得感。
一是创新开展“政务公开日”活动。以“推进政务公开,助力经济发展”为主题开展第五届“政务公开日活动”,创新推出政务服务网络行、政务服务进企业、在《广西日报》开设政务公开专栏、“比一比谁的公章少”、“我为政府网站挑个错”等系列活动,在广西新闻网全媒体宣传。其中,“比一比谁的公章少”、“我为政府网站挑个错”等活动发动了办事企业和广大网民参与,在社会上引发了较大反响。据统计,全区各级行政机关共发放宣传资料58.95万份,接待现场咨询群众8.52万人次,现场解决问题1.21万件。桂林市拓展为“政务公开周”活动并向基层延伸,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同步开展。
二是积极探索新形式推进公开。各地各部门纷纷结合实际探索推进政务公开的新形式。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积极利用广西人才市场、广西人力资源市场强大的人才聚集功能,及时印制各类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三支一扶”计划、档案托管等各种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宣传资料,供前来应聘求职的人员免费取阅。广西农业厅通过“农业信息网”网站、“广西农业信息网政务微博”、“广西农业”微信公众号、“广西农业”今日头条号发布信息3639条,涉及全区“三农”情况等信息。广西银监会以“广西银行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全力以赴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为主题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录制《凡是说理》普惠金融电视访谈节目等,引起了强烈反响。自治区总工会打造“职工在线”网络服务平台,积极回应职工关切。南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区直分中心通过雨伞等载体进行宣传,组织服务小分队走进社区为职工提供政策查询、信息查询和投诉建议等服务,编印政策资料和办事指南并进行免费发放,取得较好成效。桂林市开设“市长服务日”,每周三由市政府领导值班,专门协调解决群众困难。贵港市推行“政务服务接待日”,每周二、四由审批部门领导到服务窗口现场办公服务群众。南宁市和河池市组织市级行政部门和中小企业进行座谈,提供政策咨询和帮扶。北海市坚持每季度在主流媒体开设政务公开专栏,向社会公开全市经济发展情况、重大建设项目情况、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等。贺州市开展媒体在线访谈活动,就政务服务发展历程、固定资产投资及安排、房地产市场监管、群众扶贫政策解读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贺州新闻网开展在线访谈,进一步强化政策解读,回应公众关切,增进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和理解。
(三)狠抓平台建设,畅通公开渠道。
一是着力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的升级改版,建立周检测、月巡检、季抽查、年报告的工作机制,引领各级各部门网站创新发展,完善政府网站信息公开、解读回应、办事服务、互动交流等功能,充分发挥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新增依申请公开在线办理、在线访谈、视频图解等栏目。加强信息共享,推进自治区住建厅、林业厅、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计生委等的12项审批事项的智能审批及监管应用,实现“网上申报、智能审批、即批即得、电子结果、智能监管”,打造了24小时“不打烊”网上政府,被群众称为“秒批”。2017年,共“秒批”申请7779件,初步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在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全国政府网站抽查中,我区各级政府网站第三、四季度抽查合格率均为100%。在2017年度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报告中,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综合各项指数排名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第9,在少数民族自治区排名第1。南宁市政府门户网站位列全国副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第10名。柳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位列全国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第3名。在国家网信办发布的《2017年中国优秀政务平台推荐及综合影响力评估结果通报》中,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获评“优秀”网站。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网站获2017年度中国政务网站优秀奖。各市政府网站也纷纷结合各自情况,加强了信息公开、办事服务方面的改进。如,南宁市搭建了统一的网上互动平台,桂林市开通了“政务咨询”栏目,处理各类咨询、来信、投诉等问题。柳州市政府门户网站“市民中心”中“服务开放”栏目,为市民提供服务开放使用平台,结合服务审核机制,市民可将自建的应用或服务通过平台进行发布申请,审核通过后可在各个站点渠道为全市市民提供使用。河池市开通网络问政专区,成为该市改进作风、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贵港市政府门户网站将一些常见问题、热点问题重新收集整理,构建起资源高度整合、内容覆盖全面、运维高效的一体化信息服务资源库,研发了“智能机器人”智能问答系统,为网民提供7*24小时的政府咨询服务。
二是着力加强新媒体建设。2017年11月,自治区政府网站“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上线试运行,以新方式发布权威信息、引导政务舆情。各部门也结合实际加强了新媒体的建设。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在原有的广西国土官方微博、广西国土微信公众号等基础上,上线广西国土资源系统政务头条号矩阵,扩大广西国土政务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健康八桂”官方微博在信息发布、舆论宣传等方面表现优异,在人民日报等机构主办的全国政务V影响力评选活动中,荣获年度“政务公开创新奖”。6月,“头条号”广西旅游矩阵正式开通,全区14个设区市以及部分县、旅游企业等140多家单位入驻。南宁市也建立了以“南宁发布”为龙头的政务微信矩阵。
三是着力加强新闻发布会。自治区专门下达了2017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重大工作部署新闻发布计划,并在自治区政府网站公开发布。通过实施重大工作部署新闻发布计划,举办新闻发布会,密集解读释放自治区政府权威政策信息。2017年全区共召开新闻发布会、吹风会等800场,其中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39场,包括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生态环保、区域和城乡发展等重点工作。
四是着力加强政府公报建设。扩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发挥政府公报标准文本作用,及时准确刊登自治区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公众查阅提供有效标准文本,全年共编辑刊发公报24期。推进政府公报历史数据电子化,完成了数据电子化的招投标工作。
(四)举办专项培训,提升公开业务能力。
认真贯彻“全员学习培训年”活动,各级各部门共举办政务公开培训班1089次,培训政务公开人员6.03万人次。其中,自治区在百色干部学院组织了“全区2017年政务公开培训班”,在贵港市党校组织了“全区政府办公室系统政务公开专题培训班”,围绕依法行政、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舆情回应和媒体运用、网站建设、新媒体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政务公开各项工作,邀请专家学者对自治区各部门和各市、县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工作负责人、业务骨干等进行专业培训。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全区各级各部门均十分注重对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政府公报、政务服务中心、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等信息公开渠道的应用。通过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数2863912条,其中自治区级行政机关发布93822条,市级行政机关发布2770090条;通过政务微博公开90077条,通过政务微信公开128642条,通过政府公报公开10186条,通过其他方式(广播、报刊、电视等)公开405827条。
在主动公开工作中,各级各部门着力加强了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
(一)推进行政权力信息公开。
公开了优化再造后的自治区本级2369项、设区市77395项、县(市、区)453208项权力事项的运行流程,实现全区行政权力优化单位全覆盖、优化事项零空白、优化内容无差异。公开了自治区本级第一批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涉及44个部门的445项公共服务事项。自治区编办(绩效办)完成全区14个设区市111个县(市、区)权责清单“两单融合”工作并集中对外公布;完成自治区19个部门的权责清单共154项权责事项的动态调整和公布工作。
(二)加强财政信息公开。
1.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设立了预决算公开统一平台,公开了自治区本级除10个涉密部门和3个参照不进行预算公开的部门外共111个自治区本级一级预算单位的2017年部门预算,除11个涉密部门和3个参照不进行决算公开的部门外共109个自治区本级一级预算单位的2016年度部门决算。2017年12月,财政部发布2016年度地方预决算公开度排行榜,广西位列第4名。
2.推进价格和收费信息公开。继续做好自治区财政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信息公开工作,将自治区财政部门执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依据、标准等内容作为重点领域信息在自治区财政厅网站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编制广西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公布中央和自治区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并单独编制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清单。对收费目录实行常态化管理,在自治区财政厅网站实时公开,并对发生变化的项目进行滚动更新。在自治区财政厅网站实时公开收费总清单(广西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政府性基金目录),并对发生变化的项目进行滚动更新。
(三)推进社保和社会救助信息公开。
定期在《广西日报》等媒体和自治区人社厅网站上公布《广西社会保险信息》,分别对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覆盖范围、基金收支、待遇水平进行公示。每季度通过新闻通报会,专题新闻发布会及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政府网站以及移动通讯平台等媒介进行披露。2017年,通过网站公开社保信息4127条,对在享的280多万城乡低保对象和25万特困人员领取社会救助金的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和查询,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北海市在村级网站公开低保、社保、医保等89项惠民事项,成为“风吹不走、雨淋不掉、随看随有、永不消逝”的公开栏目等。
(四)推进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公开。
2017年全区推进重大项目共6985项(含增补),年度计划投资6904亿元,计划新开工2310项,计划竣工1031项。围绕这些重大建设项目,加强了批准和实施信息公开,特别是规范了审批、核准、备案、实施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公开。相关工作,也纳入了自治区政务公开绩效考评。
(五)推进“双随机、一公开”。
一是出台了政府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将41个单位、544项事项纳入“双随机”监管范围,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提升监管效能,同时做好清单动态管理与更新工作。二是推动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和信息共享。在全国第2个发布《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归集资源目录》,基本实现“一网归集、双向服务”。2017年共为全区3702个部门开通协调监管平台账号4342个;47个区直部门向工商部门归集涉企信息,归集率达到100%,现已归集相关部门行政许可信息67.86万条、行政处罚信息8.85万条、抽查检查信息24.9万条。三是加强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全面建成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西)平台,并通过国家工商总局验收。四是强化监管执法。创新监管手段,在全国首创合同格式条款公示制度,建立合同格式条款公开查阅系统。系统上线以来,公示格式合同文本6000余份,开展行政指导300余次。2017年,自治区工商局随机抽取企业2423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489户、个体工商户54207户;组织开展跨部门双随机抽查132批次,计划抽查企业2234户,已抽查企业2234户,已公示并将检查结果记于企业名下1471户。自治区食药监局在网站设置食品抽检、药品抽检、保健食品抽检、化妆品抽检、医疗器械抽检、抽检信息动态专题专栏,登载抽检信息,全年公开发布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及食品抽检信息情况分析75期。
(六)推进国企国资改革信息公开。
在自治区国资委网站设立“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专门栏目,专门用于公开我区全面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组织领导机构、政策文件、改革工作动态。按月公开自治区国资委监管的24户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依法依规公开监管企业生产经营、业绩考核总体情况,监管企业改革重组结果,负责人重大变动、年度薪酬以及履行社会责任重点工作情况。开设“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专题,直接链接北部湾产权交易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网站中的“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中心”栏目,实现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增资扩股项目的信息披露和结果公示。
(七)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公开透明。
开展严厉打击和取缔违法生产销售“地条钢”专项行动,共取缔“地条钢”企业15家,取缔产能540.965万吨,相关信息在政府网站及时公开。建立举报制度,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质监局,14个设区市及其所辖各县均设立了举报电话,并在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及当地主要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八)推进消费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工作信息公开。
定期发布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自治区商务厅每周发布广西生活必需品价格动态,按月发布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分析,并每季度以图表形式发布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自治区工商局紧跟市场动态,做好消费提示工作,分析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商品和服务,预判突出问题,通过网站发布消费提示、警示,深化消费教育引导,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2017年,共发布消费警示信息91条,发布消费提示5期,按季度发布12315受理消费者投诉情况统计分析报告。自治区质监局对全区工业产品、日用消费品、食品等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全年共抽取人造板、生丝、床上用品、复混肥、卫生纸、烟花爆竹、日用陶瓷等44类产品,抽查结果在网站上公开;在“质量公告”专栏发布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通报10条,发布缺陷消费品召回公告13条。自治区食药监局对公布不合格的产品及时进行风险解读,对消费者进行风险提示和消费警示。
(九)推进扶贫脱贫信息公开。
自治区扶贫办建立健全了区、市、县、镇、村扶贫信息五级公开制度,重点公开发布扶贫政策、扶贫工作举措、扶贫资金项目安排、扶贫成效、扶贫经验、贫困退出等信息,2017年全年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2672条,发送用户达到6万多人。一是注重扶贫资金项目的公告公示。重点公开资金总量、来源、性质、用途、安排原则和计划,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内容,资金规模、来源构成、用途,实施期限、实施单位,审批程序、政府采购及招投标情况等。二是主动开展扶贫政策解读。通过工作新闻发布会、政策吹风会、媒体专访等方式,在广西扶贫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广西脱贫攻坚”、“微助八桂”等渠道就《广西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的扶贫政策文件进行解读。2017年共召开广西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1次,政策吹风会1次,媒体专访6次,在广西扶贫信息网上发布政策解读材料10篇。三是主动曝光存在的问题。在广西扶贫信息网开设“媒体聚焦”、“工作之窗”、“地方频道”等栏目,对全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主动曝光。2017年共发布了14条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相关信息,极大推动了扶贫领域作风建设。
(十)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
围绕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关切,全面推进环境领域政府信息公开。一是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2017年共召开4场新闻发布会,及时公开环境政策措施、重点工作开展、环境质量等信息,自觉接受公众监督。二是加大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公开力度。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按照“一台一报一网”要求,在中央及区内主要媒体共刊发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相关报道155条。其中,电视报道34条、报纸报道51条、网络报道70条。三是加强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信息公开。通过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网站实时发布全区14个设区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值、空气级别、首要污染物等环境空气自动站监测数据,每日发布区域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信息并上报国家,每月公开14个设区市空气质量排名。
实时发布国控和省控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断面水质及达标情况,并以广西环境质量季报形式定期公开地表水环境质量、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十条”考核断面水质状况以及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期内)。四是加强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信息公开。通过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网站每半年发布1次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每季度发布1次入海河流监测数据。每月公开近岸海域自动监测数据评价结果,通过广西环保微信公众号、厅政府网站实时发布近岸海域16个浮标自动监测五参数(水温、电导率、盐度、pH、DO)和水质类别的实时值、日均值。五是加强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根据环境保护部《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目录》(第一批)的要求,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及14个设区市环保部门的政府网站均设置有“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专栏”,内容包括重点污染源基本情况、污染源监测、总量控制、污染防治、排污费征收、监察执法、行政处罚、环境应急等共计8大类31小项。通过与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系统以及全国重点污染源数据传输有效率网站相链接,公众能够实时查询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废水(废气)自动监控情况、辖区内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等信息,基本做到了全面、客观、真实公开各类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每月定期公开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监测及在线比对监测结果。每季度发布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火电厂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有效性审核结果。六是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公开。落实排污费征收信息公开,每季度结束后30天内,根据全区市、县(区、市)排污费征收部门上报的收费信息,汇总整理后在厅网站公开。通过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网站应急管理版块发布每季度全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2017年,将“清废打假促达标”督查执法专项行动、纳污坑塘专项排查整治、砖瓦行业环保专项执法检查等情况进行公开。在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网站 “环境违法案件曝光台”专栏,公布行政处罚决定书,曝光环境违法企业信息。每季度公开群众举报案件等各类环境问题调查处理情况。
(十一)推进教育信息公开。
一是推进高校信息公开。35所普通本科高校和35所高职院校均在规定时限内公布了本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接受广大师生及群众监督。二是有序公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在自治区教育厅网站开设“全面改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专栏,定期公开公布相关工作动态、重要文件、经验交流、评估结果、进展通报等信息。据统计,2017年,在自治区教育厅网站公开“全面改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信息共60条。三是推进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公开。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以招生划片方式、招生范围为重点,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电台等主流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持续宣传招生入学政策,公开义务教育招生范围、招生条件和划片方式,各学校均于录取工作完成后在校内或校园网公示了招生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十二)推进卫生领域信息公开。
一是做好院务公开工作。利用政府网站及时公布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目录、职业医师、注册护士等涉及卫生计生的政府信息查询;在自治区卫生计生委网站上设置“广西统一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区直单位和14个设区市的医疗机构、母婴健康服务机构全部纳入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诊疗预约服务;按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认真抓好综合监督执法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9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加强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各市卫生计生委通过本单位网站、报刊等媒体及通报等方式以市为单位公开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效率、次均医疗费用信息,每季度对医疗机构费用指标进行排序。通过推行电子病历、完善触摸屏查询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提供诊疗信息、费用结算、信息查询等服务,全区近30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公开了医疗服务、价格、收费等信息。二是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医德医风建设、违规违纪处理结果公开机制,做好医疗机构处罚、涉企行政处罚、医务人员资质吊销等不良信用信息公开工作。2017年,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共办理行政许可5717件次、涉企行政处罚2起,均已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并按照统一数据标准和规范信息格式归集整理,共享交换到自治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十三)推进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
一是住房保障领域。2017年,我区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为新开工8.05万套,棚户区安置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建成共计13.33万套,新增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8800户。为保障公平、公正、公开推进有关工作,自治区住建厅聘请31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个月对14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进行巡查,邀请媒体对巡查进行跟踪报道,及时公开信息。二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结合全区各市、县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征地信息公开专栏,我区升级建设省级征地信息公开平台,实现“批前-批复-批后”全过程信息公开及省级统一监管。10月底完成与国土资源部的信息对接,实现广西征地信息公开在国土部、自治区、市、县四级同步,及时公开土地供应计划、出让公告、成交公示和供应结果信息以及房地产用地供应、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等季度数据信息。三是矿业权出让领域。通过自治区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发布采矿权审批信息89条、探矿权审批信息94条、探矿权出让信息17条、采矿权出让信息3条。四是政府采购领域。除按法定的信息公开外,我区实施招标文件预公示、网上商城商品信息等在广西政府采购网上全面公开确保政府采购公开和公平,实现社会公众有效监督,堵塞漏洞,防止“暗箱操作”。2017年,共有1098家供应商入库采购网上商城,成效金额39272万元,节约率达3.13%。五是建成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把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的各类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统一在广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上公开发布,促进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透明。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7年,全区进一步规范依申请公开办理工作,完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等工作流程,依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特殊信息需求。
(一)收到申请情况。
2017年,全区各级行政机关通过网络、传真、信函和当面申请等形式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3797件,比上年增加了646件,增长20.5%。其中,14个设区市共受理了3004件申请,比去年增长23.98%;自治区本级共受理793件,比去年增长8.93%,其中仅自治区政府及办公厅就受理了315件,比去年增长370.15%,申请主要涉及金融交易场所类、国土批文类和环保类等信息。在全区受理的3797件申请中,当面申请996件,占26.23%;传真申请12件,占0.32%;网络申请948件,占24.97%;信函申请1841件,占48.49%。在自治区政府部门中,申请量列前三位的是自治区卫生计生委、自治区食品药监管局、自治区国土厅。在各市中,申请量列前三位的是南宁市、北海市、柳州市。
(二)申请受理情况。
2017年,全区受理的3797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中,已办结3761件,其中按时办结3493件,依法延期办结268件。其余36件申请按照《条例》规定转至2018年度办理。在已答复的3755件申请中,属于已主动公开范围的有510件,占总数的13.58%;同意全部公开的有1196件,占总数的31.85%;同意部分公开的有263件,占总数的7%;不同意公开的有500件,占总数的13.32%;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有416件,占总数的11.08%;申请信息不存在的有320件,占总数的8.52%;告知作出更改补充的有414件,占总数的11.03%;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的有136件,占总数的3.62%。
四、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2017年4月1日前,根据《自治区物价局自治区财政厅关于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桂价费字〔2009〕86号),各级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但实际工作中,各级行政机关不收取任何费用。2017年4月1日起,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清理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20号),全面取消了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费,包括:检索费、复制费(含案卷材料复制费)、邮寄费。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引起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举报投诉情况
2017年,全区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的行政复议共348件,其中自治区本级34件,各市314件。在所有复议中,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的有101件,被依法纠错的有42件,其他情形205件。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的行政诉讼179件,其中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或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有110件,被依法纠错的有11件,其他情形58件。与2016年相比,全区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的行政复议案件数增长22.11%,行政诉讼案件数增长16.23%。全区共收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相关举报或投诉1855件,同比增加603件,其中各市收到815件,自治区政府部门收到1040件。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7年,我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家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仍待提升。主要表现为:领导干部信息公开意识有待提高,信息公开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展,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有待进一步深化,依申请公开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解读回应工作有待深化等。为此,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举办厅级领导干部政务公开能力提升班,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公开意识;二是全面落实“五公开”工作机制,着力在拓展政务公开广度和深度上求突破;三是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审批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信息公开,明确公开责任,细化公开内容;四是以公众关注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持续推进政策解读回应,做到政策性文件与解读材料同步组织、同步审签、同步部署;五是开展政务公开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并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估,公布评估结果。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号 邮政编码:100040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891032 举报邮箱:jubao@cri.com.cn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10-68891834 监督邮箱:jiancha@cri.cn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2 京ICP证120531号 京ICP备05064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120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5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版权所有©199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