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撑起经济增长“半壁江山” ——贯彻落实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精神盘点
经济进入新常态,服务业不仅是减缓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经济新动能的“孵化器”。
2015年5月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召开以来,我区按照大会提出的“抓服务业就是抓发展、谋服务业就是谋增长”的精神,推动服务业跑出“加速度”,全区服务业呈现出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作用增强良好态势,一批业态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相继涌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多轮驱动”的产业新格局加快形成。
借力服务业 经济稳增长
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同志在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上指出:“面对新常态的新挑战新考验,面对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的转换接续,我区要更好地稳增长,除了要继续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和工业的主导作用外,还要更多地向服务业要消费潜力、投资动力、出口拉力和创新能力。”
针对我区服务业增速和占比在全国较为靠后的状况,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吹响加快服务业发展冲锋号,作出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引领广西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新常态下我区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定位、重点以及抓落实的具体措施。
发展服务业,抓与不抓不一样,大抓与小抓不一样。自2015年以来,自治区分别召开了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服务业工作会议、服务业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自治区主要领导对服务业发展工作亲自部署,相关部门印发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全区上下狠抓服务业领域投资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服务业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区服务业整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有新”的发展态势。
——“稳”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5年广西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首次超过工业;2016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7226.6亿元,同比增长8.6%,占GDP的比重接近40%;2017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增速达到9%,占GDP比重超过4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突破50%,居三次产业首位,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成为我区经济稳增长的主要动力。
——“进”的势头进一步强化。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稳步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业、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持续稳定增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新”的内涵进一步凸现。落实国家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实施服务业“六大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服务业新行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推动形成具有广西特色和持续竞争力、支撑力、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融合创新 重点突破
服务业点多、面广、量大,抓服务业发展必须找准定位、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凸显特色。
结合广西区情,自治区提出重点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居民消费升级这3条主线,提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战略导向,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有利于提升我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商贸流通、健康养生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以重点产业发展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升。
抢抓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升级发展的契机,下力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工业融合发展。预计2017年全区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约10%。随着中国—东盟信息港战略深入实施,广西信息服务业企业组团进入东盟市场步伐不断加快,全行业加速发展前景可期。
物流是经济运行的“动脉”。2017年9月,中新“南向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构建起西南中南地区新的出海便捷通道。为解决过去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衔接不畅、运输通道建设滞后的问题,广西加快实施骨干物流通道提升工程,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1-11月,全区铁路、公路、水路客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8.4%、8.8%和8.6%。
电子商务发展方兴未艾。南宁、凭祥综保区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中心建成运营,阿里、京东、苏宁、乐村淘等一批国内知名电商企业落地发展,广西糖网、茧丝绸网、红木交易网、沃易购等垂直领域电商平台走在全国前列。36个县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百色芒果、灵山荔枝、玉林百香果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火爆,电商扶贫成效显著。2016年广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180亿元,同比增长39.8%;2017年预计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7000亿,再跨新台阶。
从“引金入桂”到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广西新兴金融业态不断涌现;从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广西生活服务业品质不断提升;从智慧健康产业园到“健康养老养生小镇”,广西健康养老业多形式、多业态发展势头喜人……
集聚发展 聚势腾飞
一个智慧农业云平台+一套物联网监控系统+一部智能手机,农户只需手机上指尖轻点,坐在家中就可远程控制灌溉、通风、降温等生产流程,这还仅仅是开始,产品安全溯源、市场网络销售、农技指导咨询,“从生产到销售,从农田到餐桌”,慧云信息全流程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让广西农民感受到了“互联网+农业”带来的改变与惊喜。
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像慧云信息这样科技创新型服务企业还有很多。作为南宁科技创新发展的集聚区和展示窗口,一大批新兴产业在南宁·中关村安家落户,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以及科技服务业的“微集群”在此处集聚发展,成为南宁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规模扩张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服务业创新、培育服务业品牌、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各地顺应这一趋势,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使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能力较强、服务功能健全的集聚区脱颖而出。
南宁市中盟科技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搭建服务平台,吸引成长型、潜力型、创新型服务业企业入驻园区,短短两年时间入驻企业130多家,培育上市企业3家,实现营业收入5亿元。
桂林创意产业园发挥桂林文化和人才优势,吸引入驻文化类企业137家,2017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北海银河科技创业园依托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吸引入驻企业200家,聚集本科以上学历的管理和科技人才上万人;南宁五象金融总部基地搭建大银行机构、基金小镇错位发展的平台,建立金融生态链,吸引入驻金融机构55家,引进金融保险机构19家和一批基金运营商。
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以后,自治区政府印发实施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服务业集聚区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5%左右。截至目前,自治区共认定南宁研祥智谷、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防城港市东湾物流园区等38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两年多来,127个规划建设的集聚区中已完成规划编制82个,正在建设的52个,建成营运75个。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日新月异,成为广西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7年前三季度,全区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约692亿元,上缴税收11亿元,入驻企业1.24万家,园区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数达590家,吸纳就业16万人。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小、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力不强,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黄方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支持已认定的集聚区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招商引资、营造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记者 周红梅 通讯员 韦曼妮 原文编辑:覃柳丹)
数说广西服务业
扩量提速
2013-2016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从5427.9亿元增长到7226.6亿元,平均年增长9.1%。2017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突破50%,居三次产业首位,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
消费增长
2013-201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5083.08亿元增长到7027.31亿元。2017年1-11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0.39亿元,同比增长11%。
结构优化
2017年1-11月,全区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38%、74%,邮政业增速居全国第4;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6.4%,增速居全国第2位;全区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
集聚发展
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的集聚区有82个,正在编制规划的45个,正在建设的52个,建成营运的75个。2017年前三季度,全区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12440家,园区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数达590家,就业人数16万人,营业收入总额691.99亿元,其中主导产业营业收入总额达590.04亿元。
投资热点
2014-2017年,自治区共安排财政资金9.6亿元支持服务业发展,撬动社会资本的比例达到1∶157。2017年1-11月,服务业投资增长17.5%,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58%。(原文编辑:骆万丽)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号 邮政编码:100040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891032 举报邮箱:jubao@cri.com.cn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10-68891834 监督邮箱:jiancha@cri.cn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2 京ICP证120531号 京ICP备05064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120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5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版权所有©199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