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职教 服务经济发展
——聚焦广西“双千计划”系列报道之四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奚振海 通讯员 梁芷铭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我区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均是广西职教发展的使命。近年来,我区通过“双千计划”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工程,搭建职业教育发展立交桥,建成一批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职业教育开发合作,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
建立交桥服务学生成长
中职生也能上大学。2016年,我区16万名中职毕业生中,4万多人走进高职院校,1800多人考上本科院校,而高职学生升入本科的,更是超过6000人,约为当年高职毕业生人数的6%。这一组数字,正是我区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反映——通过立交桥,打通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职教人才成长通道,实现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纵向贯通。
今年,陈祖坚从广西师大本科毕业了。而7年前,他还是一个中考成绩普普通通的小男孩,带着失落走进了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正是职教立交桥,给他带来了崭新的人生。广西的职教立交桥试点,首先在部分中职和本科之间开始搭建,中职生经推荐可直接升入本科院校对口专业深造,打破了过去职教最高只能拿大专文凭的“断头教育”格局。
职业教育立交桥,改变了一些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告诉社会,职业教育也能出人才。
产教融合助力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发展。为了更好地让专业对接产业需求,我区积极调整专业设置,调整设置202个中职专业和381个高职专业,覆盖了中高职19个专业大类和三大产业,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就业需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结构体系。与此同时,制定职教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不断完善政府推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化合作育人机制,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依托广西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平台,广西工业职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程,对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等专业试行具有专业特色的多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等多样化产教融合模式,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共建集人才培养、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四位一体”的共享型食品加工实训基地,形成了“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实现校企互动双赢”的办学特色,同时专业对接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为广西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我区成立了农业、机械、商业等15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在重大政策研究、人才需求预测、职业资格认定、就业准入、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开发、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建筑职教联百企”“魅力电商,职教助力”等5场产教对话活动,参与企业、协会几百家,这类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为深度构建职教行业企业合作机制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实施产教融合工程,遴选推进4所高职院校、50所中职学校进入“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库;对接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点建设126个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实训基地”、42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
扩大开放合作走出去
9月11日,以“共建现代职业教育,共享‘一带一路’繁荣”为主题的2017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在邕举行,成为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就在当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柬埔寨劳工与职业培训部、广西艺术学院与缅甸曼德勒国立艺术文化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与印度尼西亚所吉巴纳达天主教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佛统皇家大学、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加坡东盟教育中心等,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广西结合东盟各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实际需求,与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同打造中国-东盟“电商谷”,开展新商科人才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创新与实践。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走出去”战略,我区对职教国际化进行了顶层设计,持续扩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2015年,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区域(国际)合作工程实施方案》,召开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2016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中心、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先后在广西成立;实施“职业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行动,近10所高职院校和若干中职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伴随企业走出国门,帮助东盟国家发展产业、发展职教。2015年8月,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雅加达动工建设海外生产基地,次年1月,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便在印尼成立“印尼中国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教育培训中心”。
广西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已经取得良好成效。一方面,广西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超过300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2011年以来,广西接收外国留学生数量已超过5万人,国际交流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广西职教服务覆盖越南、印尼、泰国、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