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历史变革 广西印记]从兴安县山湾村变化看"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建设

2017-11-22 10:25:59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唐志强 | 责编:赵滢溪

  【八桂大地、八桂大地-桂林】【热门文章】【园林建设】[历史变革 广西印记]从兴安县山湾村变化看"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建设(图文)

  生态美 产业强 百姓富

  ——从兴安县山湾村变化看“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建设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李春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习近平

  11月18日,记者漫步在兴安县高尚镇山湾村,依山而建的古民居保存完整,村中百年银杏或成行或独立,村前一条清澈的小河静静流淌……

  山湾村,桂北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只是折射“美丽广西·宜居乡村”的一滴水珠,阳光下晶莹、耀眼。

  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中央建设“美丽中国”决策部署、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进一步擦亮了我区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

  “三筹”,小山村旧貌换新颜

  山湾村,一个能让人记住美丽乡愁的地方,也曾让人提起就摇头。

  “2003年路修好之前,到镇上买柴火,只要一听是山湾的,卖柴火的人马上摇头——不送!不送!”看到记者来访,村民忍不住忆苦思甜,“现在都是用燃气用电,很少烧柴火了。”

  “以前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现在不但干净整洁,污水管道都走地下,村里建起了污水处理设施、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干部介绍。

  这个变化也是有过程的。对村里“大动干戈”,一些村民想不通——祖祖辈辈都这么生活,习惯了。现在又修村路又拆茅房,少不了会触及部分个人利益。

  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屋前屋后种上银杏,长大后树冠的范围“就是我的地盘”。2012年村里进行村貌改造时,由于排水管道要从个别村民银杏树下过,该村民不理解不支持,还动起手来,砸烂了一些管子。山湾村召开村民大会统一认识,对这位动手的村民进行批评教育,使其认识错误,并赔偿500元。

  2015年获评广西生态农业名村、2016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山湾村美丽蜕变。

  这样的蜕变,除了村民的努力和配合,更是党委、政府有力支持与推动的结果。

  据介绍,“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启动以来,兴安县始终以打造“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桂北新样本为目标,坚持三个“统筹”——统筹规划、统筹推进、统筹发展,打造“绿水青山”宜居乡村。

  “三改”,改出桂北乡愁之旅

  “三改”——改厨改厕改圈,让山湾村村民印象深刻。

  村民蒋基钢一家,今年5月搞的“三改”,现在厨房宽敞明亮、厕所卫生整洁,“条件和市里差不多”。

  “以前卫生条件差,儿媳妇都不愿回来,现在好了,小孩也回来跟我们住。”蒋基钢的妈妈一边说,一边轻轻地拍着怀里2岁多的孙子。

  “以前半夜上个厕所,要走几十米,冬天冷风一吹,冻到骨头里,哪个住惯城里的姑娘愿意回来哟!”村民蒋金华在一旁笑着接茬。

  山湾村依托广西生态农业名村,把“三改”融入乡村旅游建设中,银杏下、古屋边、村道旁都进行了改造,全村的附房和旱厕拆除,用篱笆围成绿化地、小菜园……

  2016年12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全区“美丽广西·宜居乡村”活动电视动员大会上强调,要重视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的保护利用,加强对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

  兴安县深刻领会这一精神,在“三改”工作中,高尚镇山湾、路西、江村,白石乡水源头,漠川乡榜上、张家崎等村,依托传统村落、古银杏树等乡村自然风光、传统饮食文化,逐步形成了“桂北老家”乡愁之旅示范带。今年3月,“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基础便民工作现场会在兴安举行。

  兴安作为全区“三改”试点县,今年4月全面启动了全县10个乡镇107个村委、513个自然村的改造,总户数为1.0055万户,奖补资金达到2700多万元。目前,已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了桂林市年初下达的任务。

  “三造”,特色农业造福村民

  乡村要想留住人,避免空心化,光有美景不行。

  山湾村的办法是——产业留人。

  兴安县高尚镇打造了一个“三造”高效农业(核心)示范区,面积达6000亩,而山湾村就是该示范区的核心之一。

  所谓“三造”,就是一造稻谷、一造玉米、一造菜花。

  11月18日,记者在山湾村游客中心后的广场上看到,一辆巨大的冷链运输车正在装甜玉米。

  这么大的冷链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来收购,并不多见。

  浙江老板陈先生对记者说:“来这里收玉米的冷链车每天有10辆左右。这车玉米运到长沙,跑一趟运费都要8000元,东西不好谁来收?”

  当天,山湾村甜玉米的地头收购价是每公斤3.3元。村民蒋仁生、蒋基山曾在外面打工,现在都回来租地种玉米,每户都有30多亩。问到这造玉米能有多少收入,他们笑笑说:“你自己算呗,今天收购价是每斤1.65元,每亩产量2200斤是保守的。”

  玉米产业还催生了村里的经纪人——老板要收货的时候,就给经纪人打电话,然后派车来装就可以了。经纪人负责组织村民分工合作,一切都明码标价:摘玉米,100元/天;扛玉米,120元/天;分装玉米,1.5-2元/袋;装车,25吨的冷链车1600-1800元。经纪人的报酬则是0.2元/公斤。

  在广场上,20多位中老年妇女正忙着将甜玉米分装小袋,娴熟地装袋、缝口……不一会旁边就堆着小山一样的玉米。“今天装的是30多斤左右的小袋,一袋1.5元,有时候装大袋一点的是2元,一天装八九十袋没问题,手快的能装100多袋。”一位村民一边跟记者说话,手却不停,“现在都忙着来装玉米挣钱,牌也不打了。”

  高尚镇“三造”示范区,在全区首创了“水稻+玉米+菜花+绿肥”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成为促进农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一组数据对比,可充分说明变化之巨:

  2013年高尚镇农业总产值达450万元,特色农业收入100多万元;2016年高尚镇农业总产值达3亿元,特色农业收入2.35亿元。

  产业发展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长久之计。“产业富民”,正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转型绿色崛起之路。

  【 编辑:陈丽婕  作者:李春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