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首届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及东盟各国的多领域代表、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就加深中国-东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合作与发展前景、中国-东盟科技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交流及合作等问题进行探讨。论坛上,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委员会成立并正式落户南宁。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各方共同携手,在南宁打造一个与东盟连接的人才、教育、科技、科研汇聚的“智慧硅谷”。
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
空间广阔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创新引领,对于中国与东盟开拓钻石十年、携手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也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表示,目前,中国-东盟呈现密切活跃的贸易格局,双方进行科技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与东盟科技产业互补性强,例如,新加坡“智慧国家2025”计划已开启,文莱与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提高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的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合作机制。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委员会的成立,不仅会推动各方与‘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发展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同时也将为实体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赋予新的活力。”
2018年已确定为中国-东盟创新年。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认为,“一带一路”的合作并不是中国简单地向外输出一般的产能,更重要的是进行科技合作。“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尤为重要。产业向更高级别升级的动能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这是不少东盟国家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通过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委员会这个平台,把东盟各国的优势动员起来,共同推动科技产业发展。”
新加坡驻华大使罗嘉良说,2018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委员会成立恰逢其时。2018年,新加坡也将出任东盟轮值主席国,会更注重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创新与合作。东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期待双方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
希望借助东博会影响力创新合作
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委员会由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和启迪控股联合发起组建。委员会首批委员单位达60家,其中东盟方35家,中方25家。
该委员会为何落户南宁?作为中国首个千亿元级科技服务企业,启迪控股为何对南宁“青眼有加”?
“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委员会落户南宁,可以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巨大影响和辐射作用,扩大中国与东盟方在产、学、研领域的创新合作,更深入地推动双方科技产业和商贸信息沟通与合作。”启迪控股高级副总裁李东明给出了答案。
自2016年起,启迪控股布局广西,走向东盟。2016年,自治区政府与启迪控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科技服务、科技园及孵化器运营管理、科技城投资开发、科技金融等方面开展合作,意在构建以科技园区为载体、辐射东盟的创新服务体系和国际化孵化网络基地群。
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把科技创新与国家外交战略相结合,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总体部署,主动积极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推动建立广泛的创新共同体,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由中国科技部和自治区政府共建的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与8个东盟国家建立了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广西与大部分东盟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渠道已初步建成。
而作为东博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连续成功举办5届,成为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展技术转移的重要合作平台。
中关村·南宁双创示范基地正式运营,华为、中兴、阿里巴巴、华大基因、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国家海洋局第四研究所、清华大学海洋技术中心等大批一流公司和科研机构均落户广西……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朋友圈”正在扩大,广西正努力成为中国面向东盟的良好的国际科技合作信息集散地。
探索科技产业合作新途径
据了解,今年5月,中国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提出科技园区、联合试验室、技术转移和科技人文交流4项内容。“技术转移与科技产业合作正是架起中国-东盟创新合作的桥梁。”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秘书处副处长罗锦模介绍,通过建设覆盖中国与东盟一体技术转移与科技产业合作协作网络,构建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合作研究、技术转移以及成果转化平台,将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丰富和深化中国-东盟创新合作内涵。
罗锦模建议,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论坛可积极探索科技产业合作新途径,一要务实抓住双方需求,精耕细作;二要着眼产业水平提升,扩大技术贸易;三要加强科技人文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首届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论坛发布了中国与东盟十国代表签署的《关于加强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共赢共识》。根据这份共识,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委员会将每年召开一次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会议,促进贸易和投资项目合作,积极交流信息,举办科技展览、考察、会议研讨等活动。(记者 杨 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