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聚力首府高质量发展 回应社会关注热点
2023-02-16 18:23:32来源:南宁日报编辑:韦欢责编:刘洋

  原标题:聚力首府高质量发展 回应社会关注热点——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多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

聚力首府高质量发展 回应社会关注热点_fororder_eccbc87e4b5ce2fe28308fd9f2a7baf3_img_516_584_352_234

  2月15日,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图为记者提问环节。记者 叶子榕 摄  

  2月15日,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多部门主要负责人就重大项目、工业发展、财政保障、生态文明、文化旅游、招商引资等社会关注的热点回答记者提问。  

  创新项目策划筹融资机制 优化审批绿色通道  

  记者:今年南宁市将如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兰捷:今年将按照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主抓手,继续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紧紧扭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千方百计激发投资动能,以项目建设之“进”夯实经济发展之“稳”。今年主要抓好几个方面工作——  

  聚焦提升项目质效,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力度。坚持“智库+地方+上级部门+产业界”四位一体共同发力,聚焦国家政策重点策划项目,严格落实“5个1”项目策划联动机制,建立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创新项目策划筹融资机制,积极引入央企和其他社会资本,共同谋划一批高质量重大项目。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开展全产业链精准招商。紧盯跨境产业链、平陆运河经济带、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重大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金属及化工新材料、铝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精准务实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头部企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  

  同时,聚焦项目服务实效,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保障重大项目实施。加大对策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优化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项目业主少跑腿。  

  大抓产业大抓工业 推动园区扩量提质  

  记者:2022年南宁市在推动工业发展上开展了什么工作,工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有什么新进展?  

  市工信局局长卢晴:2022年,南宁市坚持把工业振兴作为加快南宁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资源要素向工业集聚,全市形成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开创了工业振兴新格局。  

  2023年是南宁市工业发展乘势而上之年,下一步,南宁市将树牢大抓产业大抓工业的理念,着力抓项目、调结构、促转型。一是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制造业项目建设年”活动,谋划储备一批“双百双新”项目,开工一批新落地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一批在建项目,以项目大突破带动发展大提升。二是强化全产业链精准招商。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主”企业深入开展精准招商,推动更多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在南宁落地,加快打造千亿元重点产业。三是推动园区扩量提质。深入实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加快东部新城、“两港一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向海经济先行示范区和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  

  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记者:首府南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2022年,南宁市财政部门在支持全市高质量发展上取得哪些成效?新的一年,又将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保障全市发展?  

  市财政局局长吴厦:过去一年,南宁市财政部门在支持全市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财政运行“稳”、民生重点“保”、项目为王力度“大”、资产盘活成效“佳”。其中,在民生重点“保”方面,全市民生支出606.79亿元,较2021年增加2.4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持续保持在七成以上;投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123.92亿元,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3年,南宁市将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运用好“智库+地方+上级部门+产业界”的“四位一体”工作落实机制,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财源培植,加大资产资源盘活力度,不断增强财政综合实力;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和风险管理,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效能,为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南宁蓝”更显“气质” 江河更添“颜值”

  记者:2022年南宁市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上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黄衍全:2022年,南宁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南宁蓝”更显“气质”,江河更添“颜值”,土壤环境更有“品质”。在环境空气质量方面,2022年南宁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14,同比变好4.3%;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7%,优于年度目标1.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2%,优于年度目标5.1微克/立方米;全年南宁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16位、省会城市中排第6位。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100%,继续实现“二类水入境,二类水出境”;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建成区原有38段黑臭水体水质达标率100%。  

  在土壤环境方面,全市农用地安全利用进度任务完成率100%;强化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置,全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57吨/日提升至115吨/日;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4250吨/日,初步实现建成区原生垃圾零填埋。2022年4月,南宁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下一步,南宁市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环境安全感。  

  今年将举办40个大型文化旅游体育活动

  记者:南宁文旅产业在2022年取得了什么成绩?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将在南宁举办,今年将如何推动首府文化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市文广旅局局长韦娜:2022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3亿人次,旅游总消费1300亿元,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消费居全区首位。商文旅加快融合发展,开展文化旅游进商圈活动304场次,安排发放文旅消费券2000万元,预计直接带动文旅消费不低于3亿元,有效刺激文旅消费需求。  

  2023年,南宁市将出台面向游客的优惠政策,举办40个大型文化旅游体育活动、23个文化旅游节庆、200场文化旅游进商圈文艺演出、200个文旅惠游主题活动,继续发挥文旅消费券撬动作用,加快推动文旅市场全面恢复振兴。  

  同时,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与商贸、会展、体育、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着力开发旅游演艺、景区夜游和沉浸式街区体验项目,创新拓展夜娱、夜秀、夜游、夜购、夜读等夜间消费场景,打造“中国不夜城 浪漫夜南宁”。推出国际研学、邕江夜游、“邕有非遗”、红色旅游等主题精品线路。  

  此外,还将重点推进百里秀美邕江商文体旅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三街两巷”、中山路、水街一体化项目,以及南宁牛湾文化旅游岛等项目建设,并服务协调广西高峰森林公园等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文旅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等。  

  强化全产业链招商 加快推动重点产业链式集群高质量发展

  记者:2022年,南宁市在招商引资方面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工作重点有哪些?  

  市投促局局长邝涤:2022年,南宁市大力开展“项目为王”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重点产业着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其中,重大标志性项目招商成效明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引进了比亚迪、杰思伟业,新材料产业引进了南方有色金属等一批投资百亿、产值百亿以上龙头企业。2022年,全市“项目为王”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中,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8个、投资额1151.81亿元。  

  “项目为王”产业链招商取得新突破,2022年,全市“项目为王”产业链招商新签5000万元以上项目325个,其中工业项目201个,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62.5%、134%。已履约项目278个、开工建设196个、竣工投产(运营)77个。  

  创新方式合力提升招商工作质效,2022年,全市“三企入桂”签约项目总投资1533.89亿元,驻点招商新签项目总投资1341.05亿元,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2家、“独角兽”“瞪羚”和专精特新企业8家。第19届东博会期间,南宁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6个、总投资400.35亿元。  

  下一步将坚持大抓产业大抓工业,强化新能源汽车等全产业链招商,围绕跨境产业链开展招商,深入推进资本招商、驻点招商等多渠道项目引进,加快推动南宁市重点产业链式集群高质量发展,奋力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南宁日报 记者韦静)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