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广西“大联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
2020-05-14 17:32:50来源:广西日报编辑:骆秋妤责编:张群

  原标题: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广西“大联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下)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广西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打好“组合拳”,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后续配套扶持产业,助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引领搬迁群众脱贫奔小康。

  截至今年4月,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3737户614142名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已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就业率94.21%。对没有劳动能力的7900户搬迁贫困户,也通过社会保障兜底的方式解决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

  “三个一”政策强化产业扶持

  广西持续抓好“三个一”(“一户一策”“一户一帮”“一户一档”)帮扶工作,各地与搬迁群众签订后续产业发展协议、培训协议,确保政策落地见效。目前,全区易地扶贫搬迁户有16.38万户,有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0.54万人。其中对搬迁到县城、产业园区、重点镇安置的搬迁贫困户,按照“确保每户有1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的要求,已落实就业12.95万户。

  对搬迁到中心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搬迁贫困户,按照逐户落实产业项目、资金的要求,已落实1.29万户、产业项目1.29万个、资金0.57亿元。全区各地搬迁到中心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搬迁贫困户1.5万多户,产业扶持措施均100%落实。

  大力发展后续配套扶持产业

  广西各地结合实际,大力发展后续配套扶持产业,创造了很多“易地扶贫+”的产业配套发展模式。如“企业(合作社)+园区+搬迁贫困户”“政府+企业+搬迁贫困户”“扶贫车间”“五个一批”边贸扶贫模式和粤桂扶贫协作劳务输出等模式,探索形成了工厂式、居家式、种养式、贸易流通式、乡村旅游式等多种有效的就业扶贫车间模式,优先选择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选址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打造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贫新模式。

  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区累计认定就业扶贫车间3067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16万人。其中,有266家就业扶贫车间坐落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23个农民工创业园,吸纳搬迁劳动力0.37万人就业,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超过4.01万个。

  结合贫困地区移民安置点资源承载能力,实施自治区关于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两年行动,科学布局移民搬迁后续农业产业,通过示范区辐射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同时,全区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做好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工作,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向每人推荐3个以上有针对性的岗位信息,组织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参加至少1次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

  政策发力确保群众长远生计

  2019年,广西编制出台《广西“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通过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脱贫。“十三五”时期,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计划项目2034个,后续扶持项目计划总投资68.82亿元。其中发展特色农林业项目598个,计划投资19.13亿元;发展劳务经济项目748个,计划投资24.04亿元;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211个,计划投资15.38亿元;实行资产收益项目126个,计划投资8.34亿元;实行社会保障兜底351个安置点1.44万户5.39万人,计划投资1.91亿元。

  同时,积极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用于后续扶持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支持发展特色农林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确保搬迁户实现稳定脱贫。

  2019年12月,广西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安置点搬迁群众的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产业扶持、培训就业、文化服务、拆旧复垦、基层党建、平安建设“十项强化”工作,确保2020年全区71万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实现同步脱贫,保障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安置点长治久安。

  今年4月13日,广西印发《关于做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产业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实施效益等,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项目入库管理,加快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尽快发挥项目带贫益贫效益。(记者周映 通讯员蒙志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