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南宁马山:全力打赢这场硬仗 交上漂亮收官答卷
2020-04-23 10:06:40来源:南宁日报编辑:骆秋妤责编:张群

南宁马山:全力打赢这场硬仗 交上漂亮收官答卷   

  马山县城美景。(杨琨 摄)

南宁马山:全力打赢这场硬仗 交上漂亮收官答卷   

  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开赛,吸引众多选手参赛。(资料图片赵志岸 摄)

南宁马山:全力打赢这场硬仗 交上漂亮收官答卷   

  马山华星柑橘产业示范区。(卢伊琳 摄)

南宁马山:全力打赢这场硬仗 交上漂亮收官答卷

  马山县电白小学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孩子上学难问题。 

  (南宁市摄影协会供图)  

  核心阅读 

  今年,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在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马山县发起总攻,精准发力,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要完成最后两个贫困村退出、3904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为实现这个目标,马山县党委、政府下足绣花功夫,在产业扶贫上出实招;精准施策,攻克深度贫困村堡垒;进一步深化粤桂协作,携手共赢发展。  

  迎着春日暖阳,捧起草料,走进牛舍,把粮草倒入食槽。马山县加方乡龙开村贫困户蓝天宇这几年跟着村里的合作社养牛,每头牛能增收3500元,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依靠“贷牛还牛”和在合作社务工,蓝天宇这几年收入逐年增长,如今他起早贪黑干活的劲头更足了:“今年全县要脱贫摘帽,我们更要加油干!”  

  马山县扶贫硬仗一仗接着一仗,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培育渐露雏形,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目前,马山县已实现93708贫困人口脱贫,73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0.21%降至2019年的0.84%。今年,马山县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目标直指全面完成最后2个贫困村退出、3904名贫困人口脱贫。  

  下足绣花功夫 产业发展挑起脱贫大梁 

  近年来,马山县把产业扶贫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到户扶贫政策措施,解决产业扶贫的一系列难题,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真正构建起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和工作机制。 

  结合独特的资源禀赋,马山县编制出台了《马山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发展旱藕、金银花、黑山羊、里当鸡等种养项目,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91个“产村互动、农旅融合”的生态综合示范村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全县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古零镇羊山村近年来以攀岩运动为核心,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特色道路,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目前已达到60万元,攀岩小镇核心区实现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在2016年就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产业发展,选对项目是关键,政策激励是基础。2016年,马山县率先出台扶贫产业发展激励办法,奖补扶持7.8万贫困人口和有关经济组织发展种植、养殖业,由保险经办机构在政府保费补贴政策框架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让农户吃下特色产业发展“定心丸”,助推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23%,全县7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4万元以上。

  马山县扶持引导全县75个贫困村各建立1—3个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形成了“古朗模式”“小都百模式”和“巴更模式”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助推贫困户贫困村增收脱贫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古寨瑶族乡古朗屯是出了名的“石头缝里的贫困村屯”,着力发展金银花产业,在“合作社+农户+旅游”模式的引领下,仅3年该屯农民人均纯收入就翻了两番,成功“让石头戴上了金帽子”,成为大石山区产业扶贫的典范。 

  在产业发展中,马山县始终坚持把贫困户能否真正参与产业发展、能否真正受益、能否真正在产业链条上脱贫作为重要考量,鼓励龙头企业“做给贫困群众看、带着贫困群众干、帮助贫困群众赚”,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做利益链接模式,助推贫困群众稳定增加产业收入。目前,全县共有新型经营主体707个,创建79个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共带动5280户、20140名贫困人口。 

  在强化人才资金支持方面,马山县用好用活各级扶持资金和南宁市13条倾斜帮扶措施,在培育致富领头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发力,不断夯实脱贫后劲。 

  马山县还创造性地把农业、体育、旅游、文化等产业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统筹谋划、统一推进,通过建设中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持续举办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攀岩大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南宁站)马山赛段等一系列重大赛事节庆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发展,探索形成“体育+”马山模式。2016至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年均增长30.82%,旅游总消费年均增长37.54%,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助推全县实现73个贫困村摘帽、93708人脱贫。 

  精准发力施策 “四把钥匙”叩开致富大门 

  深度贫困村是脱贫攻坚战的一块“硬骨头”,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马山县吹响了攻坚深贫村的号角,通过培育产业发展、实施找水打井、激发内生动力、引进扶贫车间的“四把钥匙”,叩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门。 

  今年1月,金钗镇龙印村召开了2019年脱贫攻坚表彰暨集体经济组织分红大会,现场的村民们热情高涨,个个喜笑颜开。村民蒙敏乐接过分红激动地说:“这是我们村历史上首次分红,特别有意义,相信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过去,龙印村村民祖祖辈辈在旱地种玉米,普遍收益微薄。近年来,龙印村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流转整合了荒坡耕地360多亩,劈山拓地兴建了龙印村生态种养综合示范园,大力发展种桑养蚕、鸡猪牛养殖等产业。目前园区已吸收133个贫困户出资入股参与产业发展,通过联建联养、农户自养、“贷牛还牛”、收购牧草、基地招工、发展电商等方式推进扶贫产业全覆盖。 

  扶贫产业在村里“生牢根”,更要在深山里“开出花”。针对深度贫困村,马山县在发展种养产业上提出“3+”模式,用足用好南宁市帮扶马山政策,积极协调市直国有企业、央企、民企资金建设养殖厂房、基地,筑巢引凤,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指导养殖技术、保价销售,拓展市场销路。如今,土鸡养殖、种桑养蚕等产业深深扎根,并为贫困群众开启了脱贫致富路。 

  一边是扶贫产业落地生根,一边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子在不停变化。马山县14个深度贫困村无一条地表河,村民饮水全靠地头水柜。为攻坚深度贫困村的饮水问题,马山县决定实施深度贫困村“找水打井”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374万元,分两批次钻打深井32口以上,让贫困群众喝上安全饮用水,彻底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难题。 

  经常外出务工的龙印村村民蒙波亮高兴地说:“自从去年村里打了深水井解决用水困难后,我给家里添置了一台洗衣机,扩建了家庭养牛场,打算再买几头牛犊回来养,今年多挣几万元没问题。” 

  要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干劲,马山县开展扶贫宣传交流入户、扶贫文艺活动下乡、节庆体育活动进村、文化宣传长廊“驻点”、脱贫攻坚教育“延线”、后盾单位帮扶“扩面”等感恩教育,助推贫困群众改变落后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致富本领。从2018年5月起,古寨瑶族乡古棠村第一书记黄铁生带着村干和驻村工作队员将“新时代流动夜校”迅速铺开,利用晚上时间,进村入户,用普通话、土话讲解“以奖代补”、易地扶贫搬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扶贫政策,近两年的时间,这个村民家门口的“宣讲团”将党的好政策送进古棠村的家家户户。

  按照“抓两头促车间”的思路,马山县积极动员青壮年外出务工,对于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抓住扶贫车间的纽带,推动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加方乡龙岗村创造性地将“扶贫、扶志、扶智”相融合,打造全国首个集“扶贫车间、扶志超市、扶智课堂”于一体的“三扶”综合中心,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 

  粤桂结对帮扶 两地携手共圆脱贫梦想  

  自2016至2019年广东茂名市电白区结对帮扶马山县以来,先后投入粤桂帮扶资金9226万元,电白区援助、捐赠资金700万元,共实施24个项目。项目建设已全部完成,支付率100%,受益贫困村75个,受益贫困户46884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12212人,群众满意度高、获得感强。2020年广东结对帮扶马山县资金4425万元,电白区政府援助资金330万元,实施马山岭南中学、马山县苏博片区红旗湖电白扶贫产业中心工程等7个项目,于3月30日已全部开工建设。 

  村民住上宽敞干净的楼房,小孩上学就读方便,在家门口就能工作、看病就医,群众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这是外地游客如今来到马山县粤桂“手携手·圆梦想”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省级示范点合福安置区所能看到的情形。该安置区容纳1.5万名居民,集教育、医疗、市场、社区服务、综合平安建设为一体,为贫困户提供创业就业良好条件,服务贫困户15570人,辐射周边群众2万多人。 

  “以前孩子上学路途远,要过河,我们很担心孩子的安全。搬到安置点后,孩子上下学特别方便,学校环境也很好。”搬到新家的贫困户潘小英说。潘小英所说的学校是指位于合作、板伏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旁的马山电白小学,由电白区和马山县于2018年3月携手共建,总投资7000多万元,其中投入粤桂财政帮扶资金4413.8382万元。这所全新现代化的小学于2019年2月正式开学,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就学问题,实现了“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的目的。 

  自粤桂两地开展扶贫协作以来,马山县运用粤桂财政帮扶资金,实施了马山电白小学、危房改造补助、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综合种养产业示范园、就业扶贫车间补助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等24个项目,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3年前,村里没什么特色产业,村民收入很低,基础设施也十分薄弱,如今各种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村民收入节节高。”望着山脚下成片的桃树和李树,白山镇民族村党支部书记蓝生敏感慨万分,近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民族村的“幸福转身”,得益于电白区和马山县的扶贫协作。越来越多的贫困村也像民族村这样,通过引进产业、示范带动、品牌推广等方式成为文明村、小康村。 

  电白区和马山县签订了《2017—2020年农业扶贫协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马山县已在茂名市粤西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设立农特产品专卖处,将马山特色农产品推向粤西乃至全国市场,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电白区引导5家企业到马山县投资置业,目前已有4家实现落地;两地旅游协作步入常态化,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开通茂名与马山两地旅游专线等方式,积极推动马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17—2019年,马山县累计接待广东籍游客118.97万人次,为马山县贡献旅游消费超过9亿元,带动当地贫困户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 

  为了让马山县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电白区驻马山粤桂扶贫协作工作组依托自身优势,创新性引入并推进电商龙头企业在马山搭建互联网农村电商平台,将当地种植、养殖、野生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目前,马山县已建设完成线上平台致富中心75个,并与14个深度贫困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  

  本报记者杨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