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下足硬功夫 营造软环境

2019-07-22 09:28:45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骆秋妤 | 责编:赵滢溪

  本报记者 李湘萍  通讯员 聂新宇

  “早上去深圳,晚上回贵港,确实方便!”近日,广西益嘉发董事长黄益鹏在接受采访时说,贵港到广东多地的直达动车相继开通,两地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其次通关也便利化,大大减少了企业经营成本;再次是申请立项、证照办理的速度快、效率高。“我们真切感受到当地政府对企业的关心,政府服务质量大有提升。”

  这是今年广西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指标百日攻坚行动取得实效的一个实例。

  7月10日,《2019年广西营商环境调研报告》在北京发布。调研报告显示:2019年受访企业对广西营商环境满意度较2018年提高16%,九成以上企业认为近3年广西营商环境获得改善。

  自2018年起,广西贸促会连续3年委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开展广西营商环境调研。调研报告是在问卷调查、实际调研、企业座谈、对比研究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

  广西贸促会会长李常官介绍:“调研报告旨在系统、深入呈现当前广西营商环境建设全貌,找出差距、找准方向,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广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落实、落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代表专家组在报告评审会上发言,认为调研报告课题组开展了大量的企业访谈工作,获得了充足的第一手信息资料,研究方法运用得当,调研工作扎实有效,对广西营商环境进行了较为客观、全面、准确的分析评价。

  调研报告在总体评价中指出:“2019年广西营商环境明显提升,贵港评价最高,南宁进步最快。”记者走访了两地的部分企业。

  “政府窗口职能部门政务服务效率高、态度好,这是企业有目共睹的。”贵港市森林木日用品公司总经理郭志斌举例,“现在企业申请办理抵押贷款的速度非常快,当天申请当天就办下来了。”在出口方面,该市利用内河港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运输环境,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和效率快速提升。海关、环保局等部门在执行政策时不搞“一刀切”,经常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对出现的困难及时协调处理。

  在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祥智谷项目代表向记者介绍,企业乘上2014年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审批制度改革东风,成为第一家并联审批受益企业,“从拿地到项目开工一般需要6-8个月时间,但我们第一期项目的施工许可证在一周内就获核发。”此外,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承诺兑现率高,不少中国500强民营制造企业落户于此,园区内有2家深圳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申请到全国最低企业所得税。

  评审会专家认为,调研报告呈现出动态性、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可操作性5大特点。调研报告在调查和实地调研、文献比照基础上,提出了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8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

  “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忽视‘重招商、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院长翟滨指出,不能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简单理解为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实际上很多企业家反映,再多的优惠政策不如一个法治公平规范的营商环境更有价值。

  “转变观念,优化职能,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是当务之急。”《求是》杂志社副编审严海波提出,广西应该多途径加强干部交流,破除陈旧落后思维定势,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

  针对调研报告显示的“人力资源和金融服务评价最低”的问题,专家们首先建议多渠道突破企业招工瓶颈:一是拓展“互联网+用工服务”新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促进企业用工需求与求职需求有效对接;针对重点企业成立专项招工工作领导小组,实现精准帮扶。二是塑造尊重技术工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整合全区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打造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促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职教集团融合发展,促进推行产教融合,增加技术人才有效供给。三是进一步完善高质量人才引进政策,促进高端人才来桂创新创业。

  要解决融资难问题,就要多措并举、齐头并进:制定融资环境优化战略规划,通过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成立企业转贷引导基金、制定信贷激励政策、设立过桥资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完善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以金融科技应用成果缓解企业融资难等多种方式,促进企业融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及更加便捷的贷款程序,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引导中小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报表制度,为银行提供详细的信贷授信依据,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报表的信任度,降低贷款难度。

  “营商环境的建设要对标高标准,广西可以从对标自由贸易实验区入手,包括学习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好做法。”中商智库执行理事长郭周明认为,广西北部湾有很好的基础,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承接大湾区的辐射带动,在湾区建设上吸收先进经验,提升发展质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