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非遗”美食传播壮乡文化

2019-06-17 15:24:45 | 来源:南宁日报 | 编辑:骆秋妤 | 责编:赵滢溪

“非遗”美食传播壮乡文化

武鸣柠檬鸭制作历史悠久,独具匠心的技艺传承是其成功的关键。图为甘永兰正在制作柠檬鸭。   本报记者叶子榕 摄

“非遗”美食传播壮乡文化

武鸣区以壮乡网圩为门户,开通全网销售平台,打通武鸣“非遗”美食流通路径,传播壮乡文化。 本报记者叶子榕 摄

  本报讯(记者胡明峰)柠檬鸭、五色糯米饭、灵马鲶鱼、旱藕粉……美味不绝,文化兴盛。近日,记者在武鸣区的大街小巷看到,一些生意火爆的店前除自家的金字招牌外,还有一张写着“传承基地”的牌子,从自治区级到县级的“非遗”项目名录,一道道诱人的“非遗”特色美食传播着壮乡文化,增添了舌尖上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武鸣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大事来抓,发掘了一项项“非遗”美食,在人们的唇齿之间,传播壮乡文化。

  “来一份甘大姐炒的柠檬鸭!”在一家专门做柠檬鸭的店里,往来顾客络绎不绝,有着30年炒制手艺的甘永兰颇受客人欢迎。武鸣柠檬鸭制作历史悠久,除了拥有特制的调料,独具匠心的技艺传承是其成功的关键。每一个细节的把关,火候的掌控都存于心中。

  对甘永兰来说,能够一直满足顾客口味的秘诀在于“变”字。从以前的柴火灶,到现在的煤气灶,烹饪方式在变,顾客的口味也在变化。“我们只有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才能达到最佳口味。”甘永兰说,正如武鸣的“非遗”美食保护工作一样,只有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经久不衰。

  2018年,武鸣柠檬鸭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同年,武鸣生榨米粉、武鸣灵马旱藕粉制作技艺、武鸣府城土制红糖也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如今,存于武鸣街头的美食更多了些文化的气息,让人欣喜的是,这些美食正通过线上线下走出广西,走向全国。

  在今年的“壮族三月三”活动中,武鸣区特别设立“非遗”美食街,通过“非遗”项目造型展示、优秀“非遗”项目展演、“非遗”美食品尝、“非遗”项目展销和举办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大赛等5大块内容,打造一道“流动的文化”,有效推动了武鸣的“非遗”美食走出去。

  武鸣区不断通过线上线下宣传,重点把武鸣本地特色美食推向新的高地。广西壮乡网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韦文青介绍,去年至今,已成功利用壮乡网圩在线上销售旱藕粉5000多公斤,五色糯米饭、馍6000多件,柠檬鸭礼品包装袋3000多袋。武鸣区将持续以壮乡网圩为门户,开通全网销售平台,打通武鸣“非遗”美食流通路径,传播壮乡文化。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