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资源+扶贫车间”发挥大作用

2019-04-16 16:10:37 | 来源:南宁日报 | 编辑:骆秋妤 | 责编:赵滢溪

“资源+扶贫车间”发挥大作用

宾阳县远峰工艺厂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本报记者叶子榕 摄

“资源+扶贫车间”发挥大作用

在基地里,客商向晏志新(右三)了解“稻虾共作”模式。  (唐启斌 摄)

  本报记者 胡明峰

  在宾阳县新桥镇务本村泓利电子厂生产线材产品的扶贫车间里,50多名工人正认真地工作,他们多是居住在附近乡村的老人、妇女及贫困户。自扶贫车间启用后,大家的劳动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的愿望。

  经济能人多,经商办厂氛围浓厚,宾阳县具有小五金、造纸、竹编、制作毛笔等传统手工特色优势。有优势,就有致富的“源泉”,用好优势,致富才有可能变成现实。面对这样的好条件,宾阳县通过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本地能人、返乡人员到镇、村设立生产车间、加工点的方式创建扶贫车间,为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企业也不愁用工问题,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实现多赢。

  立足特色优势 焕发传统手工业新活力

  USB数据线、面条线、喇叭线、TYPE-C数据线……走进泓利电子厂的每一个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都熟练地生产线材产品,一摞摞成品整齐地堆放在旁边。

  贫困户陆梅香说:“制作简单易学,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产品,我们会经过相应培训再生产,也不是难事。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我们贫困户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宾阳县结合16个镇及各村的传统产业、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特点,推行“资源+扶贫车间”模式,2018至2020年每个镇每年都要创建1个以上就业扶贫车间。

  “宾阳传统手工业发达,农村劳动力丰富,创建扶贫车间是一个实现多赢的决定。”泓利电子厂生产主管吴燕明说。

  宾州镇、新桥镇依托当地小五金、工艺品加工、造纸等传统优势,规划为工厂式、居家式扶贫车间区域。思陇镇、陈平镇依托种养业的传统优势,规划为种养型扶贫车间区域等。

  宾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股股长杨宗展介绍,2018年以来,宾阳县16个镇共创建就业扶贫车间19个、加工点24个,有种养型的专业合作扶贫车间、电子产品加工厂式扶贫车间、工艺品加工居家式扶贫车间等多种类型,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00多人就业。

  积极返乡创业

  “头雁”瞄准优势发展产业

  创建就业扶贫车间也少不了致富带头人的培育。

  宾阳县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鼓励引导用工形式灵活、带动能力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到镇、村布点设置生产车间和加工点,并积极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建了一批批小五金加工扶贫车间、电子元件加工扶贫车间、工艺品加工扶贫车间。

  黄元峰是一位在外务工十多年的返乡创业青年。去年2月,他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创建的宾阳县远峰工艺厂,是宾阳县第一批就业扶贫车间,车间目前安置的就业岗位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一半以上。

  其实几年前,黄元峰也属于贫困户。“我在外务工做的是手工艺品,靠着手艺逐渐脱贫,乡亲们也是手工艺能人,这样能发挥乡亲特长的制造产业一定要带回村。”黄元峰说,这样的产业受到村里老人、妇女的欢迎。

  宾阳县一直积极助推人才引领扶贫车间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经济能人回乡创业建设扶贫车间,优先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同时,做好全县就业扶贫车间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宣传,简化办理程序,让企业“最多跑一次”完成办理保险的相关手续。

  2018年,全县确定145名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当年年底有142名致富带头人创业,拥有公司(产业)或基地,具备一定的带贫能力,得到当地群众的信任。

  发挥示范作用

  引导更多企业助力扶贫

  宾阳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规范管理就业扶贫车间,严格加强对扶贫车间的规范管理,有效促进了扶贫车间的发展壮大,打造了一批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的示范扶贫车间典型。一年多来,全县为19个扶贫车间解决用地、用工、证照等问题,有力推动扶贫车间的发展。

  南宁市桂合丝业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创建了“党员示范生产线”“贫困户奋进生产线”等,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有效激发了工人干事奋斗的积极性和活力,不断促进提升生产水平。该扶贫车间也从最初的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人增加到20多人,带动贫困户种桑养蚕100多户,贫困群众的干劲被调动起来,呈现出万众一心奔小康的火热景象。

  宾阳县扶贫信息宣传办驻组人员陆少强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平台发动更多企业创建扶贫车间,力争至2020年全县48个贫困村都拥有1以上个扶贫车间;动员更多经济能人做致富带头人,力争到年底完成培育100名致富带头人任务,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实现共同致富。

  上林县

  “稻虾共作”新尝试 “一水两收”荷包鼓

  本报记者 胡光磊 通讯员 唐启斌

  当前,连片种植的稻田犹如一块苍翠欲滴的翡翠,但何曾想,在这禾苗之下竟有大学问。

  近日,记者带着问题来到上林县三里镇双良村的珠玥农业稻虾共作孵化基地(以下简称三里基地),几百亩连片开发的农田很是壮观,灌溉后的稻田波光潋滟,几个工人在田里忙着。记者走近看,才知道他们正在捕抓小龙虾。

  既能种稻谷,又能养小龙虾,这样种养方式靠谱吗?

  记者探访后得知,这是致富能人晏志新的创意,当前上林县部分乡镇正探索运用“稻虾共作”新模式,单一的稻田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不断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目前,他在白圩镇、三里镇分别建设养虾基地200亩、800亩,总投资800多万元,帮助当地村民实现增收。

  从“湘”而来

  投资建立产业示范园

  在三里基地的简易板房门前,一个个装着小龙虾的白色塑料框整齐地摆放着,刚捕捞上来的小龙虾活蹦乱跳。不少村民、客商闻讯前来参观和咨询,对小龙虾的市场行情充满了兴趣。“这个1两左右,是今年新上市的第一批成虾,从投放虾苗到捕捞,只需40多天的时间。”基地负责人晏志新捉起一只体型较大的小龙虾向记者展示着说。

  晏志新是湖南人,为了推广“稻虾共作”的养殖模式,去年初带着一支有十几年养虾经验的技术团队到广西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最终选择上林作为“落脚点”。

  对于选择上林的原因,晏志新直言说:“上林山好水好,气候环境比较适合养殖小龙虾。因此,我想把湖南、湖北、江苏等地比较成熟的小龙虾养殖模式搬来,再创新研发养殖技术,实现错峰反季节养殖,获得更好的效益。我想尝试改变当地村民观念,引导大家支持并发展‘稻虾共作’产业。”

  去年9月,在三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晏志新在三里镇双良村流转土地800亩,建设了三里基地。目前,三里基地500亩稻田的小龙虾都已上市,并准备投放第二批虾苗,其余300亩水田正投放第一批虾苗,预计5月中旬有成虾上市。

  技术创新

  “稻虾共作”效益凸显

  “稻虾共作”,指的是在同一块田里,一年养两次虾,种一次稻谷。

  灌溉后的稻田表面看上去水平如镜,其实沿田埂挖了环形的虾沟,等到插秧季节,将水面缓缓放下,尚在育苗期的虾苗随水游至环形沟内,稻田中间空地便可插秧苗;等秧苗长结实了,再灌溉提升水面,沟内的幼虾又随着水流回到稻田里。

  “这样的种养模式可以减少农药污染,稻谷品质也得到提高,甚至可达到有机稻谷的标准。”晏志新说,小龙虾不仅可吃掉大量害虫和害虫卵,还能为水稻根系松土,其粪便也能成为肥料,有助于水稻健康生长。

  晏志新向记者展示了种养的一笔账:一亩水田大约产水稻450公斤,按照市场均价来算,售价1500元左右;如果一亩水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分两季投放50公斤虾苗,再种植一季水稻,一年下来能出产200公斤龙虾,按照龙虾均价每公斤80元计算,仅龙虾销售收入实现1.6万元,加上优质稻米,一亩田比原来传统种植的增收上万元。

  良好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目前第一批成虾销售收入达120多万元。

  示范带动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从开始征地到水田改造、投放虾苗、捕虾上市,如此大的变化仅用一年多的时间。

  起初,就在基地刚启动的时候,三里镇双良村的村民都对这个产业表示怀疑。村支书覃速军告诉记者,以前他曾经有几次带队到小龙虾养殖基地参观学习,但都没有发展养殖产业。当听到晏志新来村里说要发展“稻虾共作”,大家更是没有信心。

  “今年初,晏志新很确定地说正月初十放虾苗,三四十天后就有成品虾卖,我们都不相信。”覃速军直言,但没想到才过了一个多月,基地的养殖成果就是最好的证明。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如今,村民每天看到从基地卖出去的成虾五六百斤,而且价格不低,大家逐渐相信这样的种养方式有奔头。

  “这个项目投资少、收益快,公司承诺包销售、包产量、包技术,给我们农户吃了一个定心丸。”上弓庄经联社主任、致富带头人蒙海军打消了疑虑,决定跟着一起养殖小龙虾。目前,他家的20多亩虾池已投放虾苗。

  万事开头难,做好示范才能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目前,村委加大宣传力度,与群众多沟通,争取带动群众以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的方式,壮大养虾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共同脱贫致富的目标。

  邕宁区

  驻村第一书记用奋斗书写精彩脱贫故事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脱贫攻坚一线,驻村第一书记不负厚望,咬定目标使劲干,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邕宁区扎实做好第一书记队伍的培育与管理工作,激励第一书记发挥优势,下“绣花”功夫,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2018年,邕宁区实现507户1908人脱贫、5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7%,3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

  因地施策 选准产业发展

  各驻村第一书记瞄准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引进种养品种,拓宽贫困群众致富新路子。

  那楼镇罗马村第一书记在进行试种试销基础上,示范推广南瓜新品种200多亩、香水柠檬100多亩,由村民合作社统一供销,打造了罗马村特色农副食品优质品牌,有效促进了村级经济增长。2018年该村共销售南瓜3万多斤,实现经济收入近4万元。驻中和乡方村第一书记引进养鹅产业,以“公司+互助会+农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辐射带动贫困户养鹅,购鹅苗的钱从综合帮扶贫资金出,由互助会管理并回收成品鹅,统一按协议价10元/斤卖给公司,将回收的鹅款打入互助会。互助会则按25元/只从售鹅款中扣减成本,剩余金额打入贫困户账户。扣减的资金则作为互助会管理经费和贫困户下期发展鹅养殖的资金,实现贫困户增收和村集体产业发展双赢。

  解民之忧 拓宽产品销路

  该城区举办“邕宁自造”——第一书记农产品展销会,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推进产业发展促脱贫。去年,举办5场第一书记农产品展销会,黄金百香果、牛大力、优质火龙果、芝麻鸭、红心蜜柚等特色农产品从“深闺”走向展销会,提高广大市民对“邕宁自造”优质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组建邕宁区土野网,与经营连锁店合作,发展订单农业。第一书记通过邕宁区土野网发布特色优势农产品销售信息,开展网络销售。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邕宁区土野网累计推销农产品2万多公斤;创新发展“第一书记爱心集市”。由那楼镇屯了村第一书记梁大菊牵头,整合周边村镇土特产资源,推出“第一书记那椿集市”,每月开市1到2次,帮助贫困村或贫困户销售新鲜果蔬等农产品,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如今那椿农场已成为南宁市农旅示范点。

  创办活动 激励提质提效

  通过“节庆+展销+宣传”、评比“特优农产品种植王”等方式,各第一书记不断创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宣传模式,扩大影响力,让贫困户树立发展产业增加经济收入的信心,那楼镇“壮药养生”文化旅游节、中和乡“二月二”抢花炮节、蒲庙镇花婆节、百济镇开年节、新江镇丰收节等活动名声在外,大大提升了乡镇和特色农副产品的知名度。

  通过开展“淮山王”擂台赛、“南瓜王”评比、“茶辣王”评选、温氏鸡养殖能手等赛事,以评促种,引导种植户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和效益。新江镇新乐村那贡坡通过种植户现场采摘单棵茶辣进行称重,产量最多的茶辣可获得“茶辣王”称号。去年,那贡坡“茶辣王”单棵收获茶辣22.3斤,亩产800斤,按目前市场价25元/斤计算,每亩实现收入2万元左右。

  武鸣区

  壮乡人民赶网圩 特色物产品牌响

  当下,正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一根根网线,实现山里村民和山外大市场的快速链接。

  围绕脱贫攻坚的目标,武鸣区依托“互联网+”,充分发挥壮乡产业资源优势,打造产业联盟,推进品牌打造,开创“壮乡网圩”全产业链扶贫新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成立产业联盟 全产业链服务

  由武鸣区电子商务协会牵头组织、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成立了“壮乡网圩”产业联盟,搭建集政策宣传、企业合作、创业孵化、品牌打造、产品包装、电商营销、物流配送、金融惠农、文化创意、文化交流等功能的线上线下公共服务组织平台,为武鸣农产品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联盟设电商协会、微商联盟、物流协会和八大行业联席理事会,构建“一协会四中心”(即电商协会和“壮乡网圩”运营服务中心、电商物流中心、包装创意中心、创客孵化中心)运行体系。

  目前,“壮乡网圩”产业联盟吸收优质企业会员560名,发展区内外签约供应商、销售商和媒体、金融等战略合作伙伴86家,会员扶贫产业面积超过20万亩,年水果加工销售能力15万吨。

  村干带头作为 实现扶贫益农

  在“壮乡网圩·扶贫益农”系列活动中,该城区采取“贫困户代言+干部帮扶”方式,组织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帮扶干部和企业带头宣传销售贫困村产品。

  2018年9月在仙湖镇六冬村启动了“贫困户代言”产品销售分红帮扶行动,帮助该村扶贫基地销售3万多斤三红蜜柚。今年1月26日,由产业联盟牵头成功举办了2019年“壮乡网圩”沃柑电商节,探索和推行“贫困户代言分红、平台销售公益分红、贫困村产品免费帮销”的扶贫益农销售模式。目前,“壮乡网圩”落实了110户贫困户代言分红帮扶,力争每户增收目标1000元以上,已有6户实现增收目标。

  同时,逐步推进帮扶40个贫困村扶贫产业基地和各村“一村一品”基地推广销售产品,组织开展滞销农产品应急销售。去年10月,依靠强大的电商微商社群在20个小时内帮助府城镇贫困村销售1.5万斤滞销柠檬,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

  培养电商专才 提高销售收益

  扶贫要扶智,培养好人才是脱贫的重要途径。

  武鸣区与南宁金岸电商学院、武鸣职校成立武鸣电商分校,2016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电商培训45期/次,培训8600人次,在每个村培育2名以上电商站长、电商骨干,树立了72家“领航企业”“联盟单位”,培育了“壮乡网圩”“南方果仓”“大方农场”等本土领军电商团队,打造了武鸣党群创客园和14个乡村党员创客示范基地,建立了13个镇级、220个村级“壮乡网圩”电商服务站点,招募和培育了93名农村电商站长。

  按照统一服务标准,依托“壮乡网圩”电子商务平台,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村货上行、网货下村、物流配送、信息服务、项目推广等线上线下一条龙服务。截至2019年3月,京东南宁沃柑节销售武鸣沃柑69万斤,其中带动贫困户实现收入15万元。通过电商平台,每年带动农产品销售170多万件,销售额达5100万元,其中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占35万元以上。

  打造特色品牌 做大做强产业

  依托“壮乡网圩”平台收集武鸣水果、“一村一品”等80多种特色物产,编制《武鸣特色物产名录》,初步形成武鸣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数据源和项目库。

  产业联盟牵头建立武鸣特产品牌体系,逐步推进制定各类产品行业标准,推动名录产品品牌打造、商品化加工、产品安全检测等品牌创建保障工作,有效提升武鸣产业品牌价值链,打造出了“武鸣沃柑”“长安洛神花”“忠党香米”“桥东墨羊”等一批具有武鸣特色的农产品品牌。2018年,武鸣区陆斡镇的“忠党香米”通过电商平台实现销售额40多万元,带动57户贫困户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