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乡军民鱼水情
广西日报  2019-07-05 08:46:36

  本报记者 巫美桥红

  7月2日,在老山界山脚的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千家寺,一条主张反对压迫与剥削瑶民的红军标语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政策的体现。

  据兴安县红色文化研究志愿者陈兴华介绍,1934年前,兴安县华江瑶族居住区瑶民常年经受桂系军阀欺压,生活苦不堪言。当年年底,顺利渡过湘江的中央红军陆续进入华江。不久,红军政治部下发《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反对压迫与剥削,汉民与瑶民平等,瑶民的事由瑶民自己决定,并在精神与物质上给他们实际的帮助。淳朴的瑶民认识到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也开始用自己的行动支持和帮助红军。

  水埠村瑶民赵良英的父亲是最早积极响应的,他把家里为数不多的米糠分给受伤红军,并冒着危险为红军带路。据赵良英回忆,后来红军遭到国民党军阻击,不少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待敌人离开后,赵良英家人和族人一起,趁夜把12名红军的遗骸收集到一起就地掩埋,并在坟前放上一块石头作为标记。

  “小时候家里穷,红军来了以后,带领我们打土豪分田地,让我们吃上了饱饭,乡亲们都心怀感激之情。看到当年掩埋牺牲红军的坟地杂草丛生,感到过意不去。”1966年,赵良英带着村民找到了红军墓,并精心挑选了一个背山面水的地方用混凝土砌筑,设置石碑,以瑶民最高的“礼遇”将红军墓迁入。

  沿着水埠村村口的石路,记者来到了水埠塘红军墓。只见山坳环抱,一水绕前。坟墓位于中间的空地上。墓在后,碑在前,三米见方,墓地常有人修整。碑中间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红字,墓旁写“一九三四年红军长征经过我地。陈玉春等十二位同志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事业而英勇就义。”墓碑上一颗红色五角星颜色斑驳。

  据村里老人介绍,从为红军墓立碑起,赵良英以及村民就多了一种身份——红军守陵人。50多年来,赵良英与村民们年年祭扫烈士墓。“1977年,村子被大水淹了,村民连夜撤离,搬回来时村民房内积满淤泥、杂物。许多村民顾不上打扫,拿上工具就奔向红军墓,把那里清理得干干净净。”赵良英的大儿子李桂达表示,村民们都把红军墓当作亲人的墓。现年97岁高龄的赵良英常对后代说:“我们永远都感念红军的好,要世世代代守护红军墓。”

  据悉,水埠村所在的华江瑶族乡,是兴安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当年红军过瑶山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留下了深得民心的民族政策。当地瑶民热爱红军,感谢党的好政策,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20多年来一直开展红色教育,讲述当年红军的故事,延续红军与瑶胞之间的情谊。

编辑:骆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