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后盾发力 脱贫得力 ——自治区农业厅定点扶贫工作纪实

2018-05-08 10:39:44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唐志强 | 责编:赵滢溪

  本报记者 陈 静  通讯员 贺亮军 陈 强

  统筹资金5500多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帮扶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016元增加到2017年的5083元,两年间脱贫摘帽921户3923人。作为天等县6个帮扶联系村的后盾单位,自治区农业厅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大力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使其形成桑蚕、富硒水稻等优势农业产业,有力推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荣获2016-2017年度全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先进后盾单位”荣誉称号。

  统筹谋划抓落实

  农业厅对定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厅领导多次率队到贫困村田间地头调研,实地了解产业规划落实情况。

  “扶贫车间怎么规划,一年可以给贫困户带来多少收入?”“果桑多少钱一斤,年收入有多少?”“富硒米销售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调研中,厅领导对扶贫产业发展情况问得非常详细具体,与大家共同探讨剖析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产业发展方向,统筹抓好工作落实。

  两年来,农业厅系统上千名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形成强大合力,进村入户帮扶3000多人次,后盾单位及个人帮扶慰问资金共计248.1万元。此外捐赠的肥料、种苗、设备器材等帮扶物资折合350多万元,进一步加深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厅领导经常下乡调研抓落实,不仅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提升脱贫信心,对我们更是一种激励和鼓舞。”黎亮村第一书记唐秀宋说,“这几年村里主要发展桑蚕、水果和蔬菜产业,其中仅桑蚕种养一项就可让每户家庭每年增收5000元至2万元不等。”

  因地制宜育产业

  “只有几亩薄水田和旱地,想种点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又没资金和技术,不知道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把孔村多牛屯贫困户覃冠军的话反映了村里贫困户的普遍想法。(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在派出6位第一书记进村帮扶后,农业厅依靠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帮助当地贫困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济能人+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帮扶模式,加快贫困村产业发展。共争取各类产业帮扶资金2190多万元,引进农业企业5家,成立农业合作社15家,培育家庭农场3家,打造产业基地(园)5个。目前已初步形成桑蚕、富硒米、中药、果蔬、特色养殖等12个特色扶贫产业。

  盛典村在第一书记陆飞的带领下,新建甘蔗双高基地1000亩,发展桑园面积566亩,建成400多平方米的小蚕共育室1个,连片60亩盛典村果桑高产示范园1个,带领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

  “村里经济发展了,群众收入增加了,道路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村里越来越漂亮,这多亏了陆书记的帮助和支持。”谈到陆书记,村里人对他赞不绝口。

  “这个村土壤中硒元素含量较高,适合发展富硒水稻。经过第一年测产验收,项目区水稻亩产超500公斤,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农民尝到甜头后生产热情高涨。”都康乡把孔村第一书记伍勤忠对记者说,“得益于农业厅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产业,贫困村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经过伍书记他们的宣传动员培训,今年我家种了2亩富硒黑米,卖出了12元一斤的价格,而且供不应求,现在我对种植富硒稻的信心更足了!”洞古屯村民冯仁脸上写满了幸福的笑容。

  多措并举显成效

  两年来,农业厅充分利用政策扶持、企业投资、村级自筹等各类资金936万元,使6个贫困村通过入股企业、合作社或直接参与项目开发经营等方式享受分红和利润,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该厅还积极向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新建和维修村屯道路106公里,维护水利设施12项,改造危旧房1231户,建设饮水工程和文化设施一批,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业厅在加强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先后邀请或安排区内农业技术专家28人次,到6个帮扶村举办种桑养蚕、柑桔生产技术、葡萄栽培、禽畜养殖技术、乡村旅游、水稻高产等主题培训班36期,培训1831人次,让当地村民真正掌握农业生产和养殖等技术。

  “在农业厅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松山村多措并举,创新发展模式,不仅修通了村屯道路,引进公司企业,还发展起桑蚕、指天椒、黄栀子、养殖等扶贫产业,成效显著。”松山村第一书记彭帅相信,有农业厅作为坚强后盾,松山村的种养产业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农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