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宁开年习俗 历史留下的年味礼物
南宁晚报  2021-02-23 15:21:04

南宁开年习俗 历史留下的年味礼物

  2016年正月初七,三塘镇那安新村开年活动上,进行的醒狮开场表演  本报通讯员梁清越摄(资料图)

  ■本报记者刘增璇 

  如果不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往年这个时候,南宁市区周边的很多村子会非常热闹——很多村有开年的习俗,称之为会客节。这一习俗广泛流传于南宁市周边县区,以兴宁区三塘镇尤为典型,其民俗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南宁的开年习俗,经过南宁市兴宁区文旅局文化馆挖掘整理、报送申请,于2018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开年习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兴宁区文化馆副馆长梁清越介绍,本地的开年习俗可追溯到南朝,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南朝梁沈约《与徐勉书》有“而开年以来,病增虑切”的记载,北周庾信《行雨山铭》也有“开年寒尽,正月游春”的记载。

  据《南宁府志》(清·宣统元年版)记载:“南宁府西接滇黔……元旦,无论缙绅士庶,家设香案,具供献拜天地祖先,毕,亲友交相贺岁,数日内迭为主宾以宴会。”这是南宁关于开年习俗较早的历史记载。

  在20世纪60年代前,每年的开年日期定位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开年节期有所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地倡导提前进入春耕生产,所以把开年习俗提前到了正月初三至正月初十。

  开年互相庆贺祈求事事如意 

  南宁开年的时间每个村各不同,主要是为了错开日子,让其他村的亲戚朋友到场相互祝贺。在兴宁区三塘镇围村村,山场坡、良球坡、那井坡的开年时间为正月初三,而那黄坡是正月初四开年,围村村是正月初五开年。

  三塘镇围村村村委会主任杨仕繁说,开年日的热闹从进村的路口就能感受到。因为过节,村里的道路人来人往。进村道路两旁会有很多摊贩摆卖酒水、水果以及玩具等,因为客人到主人家去做客,都要买点水果、酒水等物品。

  热闹喜庆的气氛除了体现在蜂拥而至的人流车流,还体现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开年日是一个会客的日子,家家户户备好美味佳肴等候客人的光临。不少客人在进入主人家的大门之前,为了助兴,也为了祈祷来年更美好,会在进门前放一大串鞭炮,祝福主人新的一年兴旺发达。

  在兴宁区三塘镇一带,开年习俗主要包括四块内容。首先,祭土地神。开年当天,各家各户会准备鸡鸭鱼肉等祭品,在土地庙轮番祭拜,以酬谢土地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保佑风调雨顺。其次,祭祖宗。祭拜完土地神后,村民把自家祭品端回家中,祭拜祖先,感恩祖先的养育之恩,保佑一家老幼平安。再次,开展民俗活动。村民们组团观看民俗文化节目,有唱山歌、粤剧、歌舞等,最富有特色的是腰鼓迎宾和龙狮迎宾,有的村子还有财神派福等开年祈福表演。最后,宴请亲戚朋友。观看完演出,村民们就开始在各家大摆宴席,家家户户欢声笑语,互相恭贺新年,祈求事事如意。

  开年当天,哪一户亲朋好友越多,主人家就越骄傲,证明自己人缘好,来年必定越发兴旺。宾朋临走时,主人家习惯给每家一份“回礼”,这份“回礼”一般由粽子和鸡肉、猪肉、糖果组成。

  暂停办会客节村民表示理解 

  南宁开年习俗,集祭祀、娱乐、社交功能于一身,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是古老的农耕文化珍贵遗存。

  南宁开年习俗广泛流传至今,大部分内容保持原有的传统,也呈现新的变化。三塘镇围村村村民陆寿介绍,与二三十年以前的传统相比,现在很多村民开年都不大操大办了,本着不铺张浪费的原则节俭办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都开小车来过开年节,开车不喝酒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人以饮料代替酒碰杯道祝福,宴席过后基本看不到醉汉。”陆寿感慨道。

  此外,如今各个村开年在民俗文化活动中,增加当今社会流行的现代舞、流行歌、相声和小品,给开年习俗增加了观赏性、娱乐性和趣味性。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南宁市周边的多个村子响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不聚集、不聚会的号召,会客节已经暂停办节两年了,对此,村民们也都理解。

  “暂停办会客节,不少家庭趁这个时间,全家自驾外出到周边的景点旅游,享受全家其乐融融的乐趣。”杨仕繁说。

编辑:唐颖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