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桂”折一枝动京华 ——广西优秀舞台艺术剧目晋京展演活动综述

广西日报2020-11-16 09:43:44

  演绎传统经典,盛放桂韵华彩。

  10月17日至11月11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旅厅举办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广西优秀舞台艺术剧目晋京展演活动在北京上演。我区重点组织创作的5部舞台艺术作品——歌剧《血色湘江》、彩调剧《新刘三姐》、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和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第一书记》,分别在国家大剧院和二七剧场相继亮相,得到中央部委领导和业内专家学者,以及各界观众的高度评价。5部作品均立意高远又异彩纷呈,在展演中叫好又叫座,不少戏迷票友意犹未尽之余,甚至自发组团“二刷”。

  其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文艺报道》、央广《文艺之声》、北京卫视《北京您早》等知名栏目先后对晋京展演的广西优秀舞台艺术剧目进行关注报道。截至11月1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日报等来自中央和北京的22家媒体已刊播活动相关报道140余篇(次),新浪、百度、腾讯、今日头条等商业网站积极转载相关报道,点击量逾7500万,掀起一股“广西戏剧热”。

  精益求精演绎红色史诗

  “要问忠魂去何处,湘江水畔有青山。”11月10日、11日,以红军长征途中最悲壮的一战——湘江战役为创作背景的史诗级原创歌剧《血色湘江》,作为广西优秀舞台艺术剧目晋京展演活动的收官之作,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

  灯光明灭处,不少观众泪光莹莹;剧终散场时,掌声喝彩经久不息。

  “昨夜《血色湘江》,不觉热泪盈眶。触摸信仰温度,斧头镰刀发烫。上线又闻书声,犹如号角呜咽。湘江流淌忠魂,军中也有书生。湘江流淌忠魂,红军战士永生。湘江流淌忠魂,血色化作晨曦。湘江流淌忠魂,后来必有传承!”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一夜难眠,赋诗表达激动之情。

  “剧中重点歌颂的是红军指战员的坚定信仰、斗争精神,大局意识和纪律观念,这是人民军队最本质的特征。剧中通过生动情节将这些内容呈现出来,直击人心,让人泪目。”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所正师职研究员陈力感慨说,“《血色湘江》的创作和成功演出很有意义,是弘扬长征精神、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廖向红看来,《血色湘江》是一部有温度、有高度、有厚度、有筋骨的史诗力作,质感十足。“整部戏较好地捕捉了人物精神气质,从主要演员到整个合唱团队的造型、唱腔、表演,都时刻体现着红军战士勇于牺牲、勇于战斗,以血肉之躯铸就铜墙铁壁的不屈意志。这种极富张力的特质,很容易把观众拉进恢宏的战争场景并沉浸其中。”

  “《血色湘江》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沉,让人忍不住沉浸其中。”观众张莉莉眼含热泪看完演出:“正因为有革命先辈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永远缅怀他们。”

  此次两场演出分别由A、B两组演员主演。在10日晚举行的《血色湘江》媒体见面会上,总导演陈蔚认为,由广西本土演员王良、于添琪、冯冲、庄政、杨春梅等人组成的B组阵容同样颇具实力。“地方演员达不到要求,是不能登上国家大剧院的。”陈蔚希望,《血色湘江》能在八桂大地上常演常新,为广西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青年声乐演员。

  广西演艺集团演员王良在A、B两组中分饰程林、陈湘。“在导演团队严格专业创排指导和A组主演们毫无保留的业务交流下,我们迅速成长。”王良说,排演过程中,他们进行了大量的体能、形体以及军事训练,确保以最好的状态演绎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把那些为了信仰流血牺牲的红军将士的忠勇精神传达给观众,也让这部戏更具感染力。

  巍巍青山不老,滔滔湘江奔流。不少国家级媒体记者对《血色湘江》也好评如潮。人民日报记者王珏、光明日报记者王丽媛等人表示,观影过程中有几次忍不住掉眼泪,没想到主旋律戏剧也可以排得如此引人入胜。中国艺术报记者怡梦说,剧目塑造的红军指战员人物形象,在奔赴一场几乎已知死亡的战役中,尽管不断受挫,却始终“相信党中央”,这种表层和深层的反差形成的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长征,永远在路上。初心,指引我们在新时代奋勇前进。

  守正创新唱响古调新韵

  舞台上,“刘三姐”踩着平衡车穿梭自如,乡亲们通过电商把山货卖出大山,小伙子们弹着吉他唱着情歌……在传承广西“刘三姐”文化的基础上,广西戏剧院创作排演的彩调剧《新刘三姐》以新主题、新语境、新人物、新演绎、新舞台塑造了新时代“刘三姐”形象,讲述广西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新时代故事,让古调唱出了新韵味。

  “过去的刘三姐讲述的是纯真的爱情故事和阶级斗争,《新刘三姐》讲述的是人们在新时代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新刘三姐》总导演宫晓冬介绍,在该剧中,人物的追求是新的,人物的生存状态是新的,整个戏剧的情境也是新的,展现了新时代壮乡的新风貌。

  “这是广西推动‘刘三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次艺术探索和实践,体现了广西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介绍,《新刘三姐》于2019年9月首演,一年多来多次修改提升,剧情、音乐、舞台呈现等要素更饱满丰富。在京上演后,受到了业内专家以及广大观众的充分肯定。

  “《新刘三姐》语言美、音乐美、风物美、人性美。浓郁的广西壮族风情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气质、八桂山水的朦胧和民族服装的色彩旖旎,浑然一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评价说,“载歌载舞,散发着令人愉悦的气息,充分展现了以新一代‘刘三姐’为代表的广西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看来,彩调剧《新刘三姐》既有经典为根,又有现实之源。他表示,《新刘三姐》通过剧中的故事与人物告诉我们,充满浓郁诗意的山乡风情,其实就拥有我们所向往的“远方”所有内涵。这样的表达也恰好寄寓着当代农村、山区脱贫致富的道路选择,是具有说服力的。

  “创新有根、创新有本、创新有源,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生命活力。”文旅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吕育忠观剧后感慨,“剧目对‘刘三姐’文化基因强大的生命活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应该说是一次固本开源的重构艺术实践。”

  《剧本》杂志副主编武丹丹评价《新刘三姐》:“用民歌体来吟唱现代生活,实现了现实生活的现实表达和诗性的浪漫歌唱之间的和谐。同时,这部作品具有一定哲理性,延续了民歌所蕴含哲理的传统。”

  “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既是敬畏经典、传承经典的需要,同时也是经典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继续发挥经典的美育功能的需要。”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新刘三姐》是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赋予时代特色进行的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它不仅具有广西意义,还具有全国意义。”

  讲好精准扶贫广西故事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扶贫路上》《我家住在铜鼓岭》《第一书记》等3部优秀扶贫题材剧目,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西脱贫攻坚取得的新成就,反映广西各族儿女逐梦小康的自信与豪情。

  作为黄文秀的母校,10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了200余名师生代表到场观看《扶贫路上》,“时代楷模”黄文秀这一人物形象所绽放的青春力量和优秀品格深深地打动了在场师生。

  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马雪梅说,黄文秀用一颗赤诚之心带领群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谭孟雨表示,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代表时代精神的人,青年一代应该勇担责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脱贫攻坚题材的舞台艺术剧目,故事的主旨不言而喻。如何把看似“千篇一律”的故事讲得更加吸引人?纵观这3部优秀扶贫题材剧目,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创新、时尚、励志,故事情节饱满,演绎风格唯美,这些特质都得到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

  戏曲理论家、评论家薛若琳认为,广西此次晋京展演,一口气拿出3部风格迥异又各具特色的扶贫题材剧目,说明广西文艺界下了大功夫创作打磨。“这几部戏都深刻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论述精神,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尤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薛若琳认为,几部戏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广西各族人民在党领导下开展的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斗争,为舞台艺术剧目百花园增添了绚丽光彩。

  “《我家住在铜鼓岭》摆脱了扶贫题材戏剧的寻常套路,强调了在脱贫致富的同时更应重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遗产的保护,这个角度又新颖又有意义。”戏剧评论家姜志涛表示,铜鼓是广西真实的文化遗产,代表了广西民间艺术,剧中擂鼓的场面非常壮观,很有仪式感,把铜鼓的气势表现得淋漓极致,也让剧目更富张力。

  “脱贫攻坚斗争中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郑雷说,他曾多次受邀观看广西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感觉剧目质量渐入佳境。“广西艺术创作有一种开放性的情怀,《第一书记》《我家住在铜鼓岭》中,手机、微信、网络等都介入剧情,让剧目更具时代特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表示,我区将切实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增强“四力”,推出更多抒写伟大时代、反映伟大实践,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勠力同心赓续八桂漓水文脉,砥砺前行释演中华戏剧风采。(广西日报记者 王春楠)

阅读
 
编辑:唐志强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