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拓集团南宁仁盛制药有限公司制药生产线。 (潘志安 摄)
本报记者胡光磊通讯员常丽莹
今年1—8月,广西—东盟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投资回升态势明显,增速实现扭负为正。其中105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0%……
9月24日,记者从广西—东盟经开区召开的优化服务助力产业发展内循环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主体造成严重冲击的严峻形势,开发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以赴稳投资稳增长,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服务企业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内循环”,推动企业实现新发展。
抓住“内循环”机遇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广西—东盟经开区抢抓“内循环”战略机遇,帮助企业挖掘更多国内市场增长潜力,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为确保纾困惠企政策扎实落地,开发区通过企业交流QQ群、企业高管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向企业宣传各级政府支持企业抗疫和稳外贸相关政策,出台《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疫情防控期间支持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的若干措施》,引导企业利用扶持政策降低和减轻疫情影响,积极恢复生产。还精心编制印发《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和企业复工复产政策摘要汇编》,将金融、水费、财政等各项政策摘录汇编成小册子,让企业更直观明了地了解政策。建立线上和线下招聘渠道,组织企业申报“复工贷”“稳企贷”等疫情期间融资贷款优惠政策,有效解决用工难和融资贵问题。
“目前李宁公司在辖区开设首家直营店,以‘销’促‘产’效果明显;双汇、品冠食品产品通过我们举办的专场推介会,开拓市场成效显著。据统计,1—8月,李宁公司、伊利公司、百威公司等重点企业的生产持续向好,成为开发区工业快速回升的有力支撑。”广西—东盟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韦耿介绍说。
在持续强化招商引资、培育发展新动能方面,广西—东盟经开区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组成20个小分队赴山东、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开展招商活动。1—8月共引进项目58个,签约总投资额49.98亿元,成功引进了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海天调味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及其配套项目。
干部职工担当作为
“强工业”助力“强首府”
广西宜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复工之初困难重重,为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广西—东盟经开区派出专人对接,精准服务,及时掌握企业实际困难,为企业办理了原材料运输通行证,助力企业在疫情期间增加2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产能增加近7倍。
今年以来,广西—东盟经开区还有许多这样服务纾困的实例。以党政领导为组长的8个服务企业工作小组累计走访工业企业143家,答复、解决企业关于防疫物资紧缺、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共190多项,发放政策指南600本,累计支持约120家企业防疫口罩约7万只,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及服务业企业、重大项目复工率均达100%。
开发区围绕“强工业”工作重点,全力稳住工业发展势头,全体干部职工始终万众一心,为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干部职工担当作为,是确保企业顺利复工复产的强有力保障。”韦耿告诉记者,广西—东盟经开区全体党员干部当好服务企业的“排头兵”,以“书记引航担使命”主题活动为抓手,各级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着力下沉一线、做好表率,让服务企业更贴心。
靶向服务解决就业难题
助推企业跑出“加速度”
广西—东盟经开区推出靶向服务,重点解决企业稳岗、稳就业问题,助推企业跑出“加速度”。
上半年,开发区人才交流中心组织了100多家企业开展线上招聘活动,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服务”;采取“校政企”三方联动,搭建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优化招工新模式,切实为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排忧解难。开发区先后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签署了“校政企合作协议书”,通过校企合作,为李宁公司、伊利公司、双汇等企业输送了各类实习生及毕业生近1000人。
下一步,广西—东盟经开区将继续围绕“六稳”“六保”要求,突出重点,聚焦短板,抓住“内循环”战略机遇,超前谋划项目,积极打造产业综合体,建设“大小企业均衡”的生态系统,着力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同时以创城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治理水平,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