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广西加强农贸市场综合监管见成效

人民网2020-09-15 17:38:21

  人民网南宁9月15日电 (记者 庞革平)市场环境脏乱差、食品来源难追溯、短斤少两不诚信,这些曾经是农贸市场监管的“老大难”问题,如今在广西各地得到很好的整治。广西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探索“互联网+监管”新模式,着力加强农贸市场综合监管,取得了良好成效。

  设定“高标准” 引领市场提质升级

  为了推动农贸市场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广西市场监管局出台了《关于实施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的通知》,通过规范管理机构职责,明晰市场功能分区布局,严格食品市场准入,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完善追溯体系,推进诚信经营等十个方面,为广西农贸市场基础建设和制度管理设定了“标准”。同时,发挥“样板”作用,倾力打造了梧州大塘菜市场、北海城东综合市场、金城江江北市场、南宁海吉星市场等一批“标准化”的农贸市场,通过典型示范引路,以城市带动乡村,先进带动后进的做法,引领全区农贸市场提质升级。

  梧州市全力打造“无水化”水产市场,通过在摊位上统一加装挡板的做法保证水产行“滴水不漏”,改变了水产区路面长期湿滑和乱脏差的状况;北海市投入65万元,为城东综合市场和贵阳市场场内235户销售生鲜类食品的摊位配备了智能电子溯源称及经营户诚信显示屏。消费者通过扫描购物小票上的二维码可以追溯产品源头及流通信息,同时根据消费体验对经营户进行评分,评分结果在电子屏上实时显示。河池市在规定烧卤经营店统一使用不锈钢和玻璃制作的固定封闭式销售柜台外,还要求有条件的熟食经营店在加工现场和摊点安装监控设备,消费者可通过摊点视频设备或手机网络对熟食加工现场进行实时监督,保证了熟食制品全过程规范安全。

  通过一系列整治和改造,全区共有976家农贸市场、14.79万个固定摊位软硬件设施得到优化改善,农贸市场整体得到提质升级。

  紧盯“高风险” 倒逼主体责任落实

  上市的果蔬有无农药兽药残留?禽畜肉类是否含有“瘦肉精”等有害成份?这些食品安全风险时常困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为了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2017年以来,广西共投入1.1亿元建设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监测系统,用科技手段把好农产品的“入口关”。各地每天上市销售的蔬菜、禽畜肉类都须经检测设备“验明正身”后才能入市销售,一旦发现有农药兽药残留超标或含有“瘦肉精”“孔雀石绿”等有毒有害成分,将被禁止进入市场并接受监管部门调查。

  截至2020年8月底,广西全区1018个农贸市场快检室覆盖率已达99.4%,5.28万户入场销售者销售的农产品接受快检筛查,农贸市场每月列入监测范围的食品不少于100个批次。同时,广西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快检系统可以对全区各地食用农产品每日快检结果进行精准监控。据统计,2020年1-8月份,广西全区共开展食用农产品快检64.95万批次,同比上涨78%,产品阳性检出率1.11%,同比下降0.59%,农产品问题发现率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把好“入口关”的同时,广西市场监管部门着力构建农产品溯源体系,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农业农村厅在全区推行以承诺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所有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实行带证准出,市场开办者对农产品实行索证、查证准入。自此,广西农产品入市有了“身份证”,生产者销售有了“承诺书”,市场监管部门查验有了“新手段”。通过实施合格证制度,倒逼种、养殖生产者和市场销售者落实主体责任,落实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构建和完善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保持“高压线” 严打违法经营行为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广西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部署开展打击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食品安全监管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区形成打击违法经营行为的高压态势。今年上半年疫情防控期间,针对农贸市场非法销售野生动物乱象,对全区56家集中交易市场落实疫情防控新的“十严格”措施进行督导检查,重点打击非法销售野生动物违法行为,通过12315热线排查案件线索,受理处置涉及野生动物的投诉举报17件,查获娃娃鱼、鸟类、蛇类等野生动物一批,查处非法销售野生动物案件11起。同时,对查处的案件通过市场监管门户网站、农贸市场公示栏等平台进行曝光,对违法行为人相关信息录入信用信息系统档案,通过“一处受罚,处处受限”的惩治措施,在社会上营造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零容忍”氛围,促使经营者守法经营。

  今年上半年,广西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食品违法案件2025件,案值404万元,罚没金额1570万元,吊销许可证6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7件,有力地打击了违法经营行为,保证了全区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故。

阅读
 
编辑:唐志强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