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的生动例证

广西日报2020-06-15 09:17:46

“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的生动例证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是一个移民村和多民族村,近年来,该村强力推进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本报记者 廖志荣/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6月14日,“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二组采访团的记者们,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看到了生动的例证——该县思恩镇陈双村的7个民族3200多名群众,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指引下,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奔小康。

  来到陈双村,记者发现部分村民小组的名字很特别——东兴组、龙岩组、木伦组、龙江屯等,都是县里其他乡镇或村屯的名字。

  陈双村是一个移民村,上世纪90年代起,环江在县内实施“有土安置”,陆续从偏远山区搬迁贫困群众到县城边的陈双村居住,并用移民来源地命名新村。

  目前,在陈双村的29个村民小组中,19个是搬迁来的,3280名村民中,移民来的占1900多人。“陈双村还是一个多民族村,生活有毛南、汉、壮、瑶、苗、水、布依等7个民族群众,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村党支部书记韦炳录介绍,“这些年我们完全融在一起,成了一家人。”

  针对民族多、移民多的特点,陈双村摸索出了“六联”工作法,即产业联营、屯务联管、文艺联演、婚嫁联姻、治安联防、品牌联创,强力推进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29个村民小组中,双乐屯最有特色,居住着26户从驯乐苗族乡搬迁来的苗族同胞。三幢亭式建筑矗立村口,以廊道相连,通往寨门,村里数排仿苗族吊脚楼的楼房整齐划一,再往里走则是凉亭、人工湖、“苗家四合院”等景观,村后的连片砂糖橘是自治区三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忆苦思甜,苗族同胞韦玉荣感慨万千:“刚来时我们连田地都不会种,全靠党的好政策和当地老乡帮忙。”按当时的政策,每户搬迁村民获得1亩水田和15亩旱地,但搬出来的苗族同胞们没有水牛,当地村民就帮耕地;移民村民要种甘蔗,当地村民就赊甘蔗种并手把手地教,让一批又一批移民扎根陈双。

  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双乐屯开始产业转型,韦玉荣带头种起了砂糖橘,并大获丰收。韦玉荣说,去年他家卖了5万多公斤砂糖橘,每公斤3.6元,毛收入20万元。每年收果时,乡亲们争相前来帮忙。周边村民跟种,苗族村民则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目前全村种植水果6000多亩。

  除了水果,其他产业也发展得风生水起。在木伦组,壮族村民覃仁双坚守甘蔗产业,去年进厂达60吨,收入3万元。目前,甘蔗仍是5个村民小组支柱产业。在龙江屯,受疫情影响没法出去务工的毛南族妇女谭兰桂,今春种下了15亩山茶油。她说:“茶油苗政府免费给,今后几十年的收入有保障了。”此外,全村有400多户种桑养蚕。

  “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700多元。”韦炳录说,“目前还有20户63人未脱贫,都是因病没有劳动能力,通过政策兜底全部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逐步走向富裕的陈双村,近年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等荣誉称号。(广西日报记者 韦鹏雁)

阅读
 
编辑:刘洋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