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医疗物资生产线,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线。疫情发生以来,广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始终以“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遵循,发扬“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担当意识,以只争朝夕、时不待我的拼劲与时间赛跑,以敢啃“硬骨头”、敢趟“深水区”、敢打“攻坚战”的狠劲与困难较量,仅用1个多月时间就织牢织密广西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网,为前线抗击疫情筑牢坚实屏障,实现广西医疗物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
医疗物资保障跑出非常时期“加速度”
在生产企业方面,疫情之初,广西防疫物资企业多为各领域“独苗”企业,经响应战时集结号,防疫生产大军从最初的20余家发展壮大至200余家,物资保障实现“结构性升级”,形成了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格局。其中,口罩企业由2家增至超81家,构建了包括生产各类口罩及口罩机、熔喷布、耳带绳、鼻梁条等在内的完备上下游产业链。此外,一批“跨界支援”的企业“新兵”快速转型、火速上“线”,防护服、救护车、医疗器械、药品等医药卫生防护产业链初具规模。
生产企业的迅速“补位”,使得广西在“疫情困境”中成功突围,及时扭转近10种防疫医疗物资严重短缺、四处告急的不利局面,迅速填补了医用N95口罩、医用防护服、隔离衣、手持测温仪、护目镜、医疗级熔喷布、制氧机、负压救护车等近10种物资供应能力的空白。目前,广西已实现近40种防疫物资生产的全覆盖,产品门类涵盖防护用品、消杀用品、医疗器械及相关医疗药品,形成了门类齐全、多点支撑的医疗防护产业发展格局。
广西—东盟经开区医疗用品企业的口罩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潘志安摄
随着短时间内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广西医疗物资供应结构从以捐赠、采购为主迅速转向以生产为主,完成了由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勾画出一条提振信心的“上扬曲线”——口罩日产能从不足20万只升至近500万只,预计3月底将突破千万大关;消杀产品日产能增长超10倍,从200多吨增至2200吨;医用防护服、隔离衣、手持测温仪,护目镜等从零起步到全面满足区内需求后仍有盈余。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广西医疗物资保障由零起步到小步快跑、大步迈进,从短缺告急到基本温饱、有力支撑,生产记录屡屡刷新,跑出了非常时期的加速度——
口罩产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实现20天破千万、40天破四千万的“广西速度”,累计达到4160.05万只;
医用橡胶手套产量直逼两千万大关,累计达到1876.72万副;
消杀产品生产企业从最初的8家增至70家,累计产量达到3.7万吨
在筑牢物资保障网的同时,广西成功再造一个医药工业,预计可新增产值200亿元,达到420亿元;
广西主动担当作为,服务全国大局,持续加大对援鄂医疗队及湖北省支援力度,累计调拨医疗物资110.67万件。
广西工商联系统民营企业捐赠的170吨生活和医疗物资专列发往湖北十堰。广西工商联供图
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汇聚成桂鄂两省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战“疫”时刻,广西制造的背后,是制度优势、举措创新的全面彰显,是同心协力战“疫”力量的“硬核”支撑。
抢占战“疫”先机 高位、合力保障防疫物资
为全面打赢医疗物资保生产“硬仗”,自治区领导亲自挂帅、坐镇指挥,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生产,确保医疗物资保障有力有序推进。
为破解市场“一罩难求”的窘迫困局,广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医疗物资保障组责任领导亲赴口罩生产企业一线,在重点医疗器械生产公司的现场协调会上,围绕注册、办证、车间建设、资金扶持、企业贷款、用工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并现场“点将”、现场“派活”,要求相关部门必须“立即办、马上办、坚决办”,全力确保企业如期投产达产。在工信、药监、市场监管、金融监管、财政、银行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该重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5天时间即投产,成为广西民用口罩顶梁企业,口罩累计产量突破三千万。与此同时,工信、药监、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等19个部门区市县三级近千余人开展协同作战,实现了战时机制下的战时速度、战时效率。
疫情当前,分秒必争。为抢占先机,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主动权,广西紧急集结一批生产先锋队,第一时间复产扩能,短时间内突击提升口罩、防护服、消杀用品等紧缺物资供应保障能力,有效缓解医疗物资告急的紧张局面。广西首批20余家防疫企业均于1月下旬就复工复产,2月初实现满负荷生产。其中,一家口罩生产企业的累计口罩产量从1月28日的1.2万只迅速提升至3月8日的420.65万只;2月29日,广西首批小规格一次性医用口罩——儿童口罩完成产品灭菌解析过程生产下线,随后很快投放市场,填补了广西此类规格产品的空白。
监管人员对儿童口罩防护性能进行检测。程奇摄
广西还火速帮扶一批生产新力军,指导企业加快改造、新建车间或生产线,助推企业短期内实现复产转产扩产。目前,广西拟改产新上口罩生产企业超过80家,达产后口罩日产能将突破2000万只;正在实施防护服扩能增产及转产企业4家,一批企业“跨界支援”转产防护服,预计到3月底,广西新增防护服日产能4500套。此外,广西药监部门及时出台“14条支持措施”,启动应急审批,推行网上即时受理、容缺受理、附条件审批、24小时应急检测等硬核措施,助力企业复产转产扩产,全力服务疫情防控需要。截至3月8日,广西累计新批准防疫物资生产企业73家,增长近4倍。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广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物资保障组累计召开各类协商会议150余次,人均每天参加会议5次以上,60%以上工作人员赴企业现场协调5次以上,20余人每日工作10小时以上,人均每日电话协调问题超50次,部分工作人员每日工作电话多达300余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500余项。
创新机制 保姆式服务助力企业达产超产
企业增产转产扩产,原材料、设备、资金、用工、技术等生产要素必须及时跟上。广西紧盯一批重点防疫物资骨干企业,在已派遣5个驻企工作组的基础上,再次派驻8个协调服务组,为企业提供全程跟服的“店小二”式保姆服务,推动企业24小时满负荷不间断生产。疫情发生以来,广西通过动用各方面、各层级资源,破除一切制约产能释放的藩篱,促成区内10余家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协调近10个省市帮助广西企业解决原料供给、设备采购等问题。
为改变广西无N95口罩生产的现状,广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医疗物资保障组责任领导在得知广西的N95口罩生产企业从河南购置的N95口罩生产设备无法正常调运后,连夜致电河南方面,第一时间帮助企业解决了设备调运难题。此外,广西先后拿出近9000万补助资金支持防疫物资生产,有效解决了企业设备采购、扩大生产面临的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多渠道引“金融活水”为企业“解渴”,争取人民银行再贷款贴息支持广西重点调拨防控疫情物资企业,推动165家企业进入全国防疫物资重点保障企业名单,位居全国第11位;协调金融机构共向52家以上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审批授信16.59亿元,投放贷款13.98亿元。
监管人员深入企业检查医用隔离眼罩生产情况。广西药监局供图
在争分夺秒保生产扩产能的同时,广西从长效机制入手,在机制建设和政策保障上狠下功夫,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针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跨地域的疑难事项,广西建立协同会商、联合作战机制,坚持问题不过夜、事事往前赶。严格配额管理,统一下达全区医疗物资生产征收计划,统一调度疫情防控紧缺医疗物资,最大限度兼顾防疫工作及全区生产生活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驻厂特派员制度、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清单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全区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驻厂协调员工作制度》《广西疫情防控医疗物资保障重点企业名单管理办法》等制度,出台《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物资保障若干措施》《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程序》等政策。市场监管、金融监管、人力资源保障等成员单位纷纷出台若干政策措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广西还通过建章立制,完善政策,广西在疫情期间确保实现了24小时生产、24小时响应、24小时协调。
广西在筑牢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网的同时,着眼全区医药卫生防护产业长远发展,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围绕龙头企业补链强链,提出口罩、防护服、救护车、医疗器械、药品、消杀用品等6条产业链发展方案。从资金奖补、信贷支持、审批绿色通道、要素保障、医保目录管理等方面创新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打造医疗物资综合生产基地,推动实现广西医药卫生防护产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为加快形成口罩产业链,广西拿出300万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口罩生产企业以及口罩机、熔喷布、耳带绳、鼻梁条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目前,广西“口罩难”问题已得到根本缓解,口罩产业已形成集原料、生产设备、零配件等生产于一体的相对完备的产业链。
在这场与病毒抗争的艰苦战役中,广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拿出与时间赛跑的“广西速度”,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考验中展现了使命担当、弘扬了奋斗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