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将过去少为人知的抗癌救命药推到了人们眼前。对于这一并不多见的病症,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陆地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在成年人中不及十万分之一。有人也感叹“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得病”,可现实中原研药专利保护的屏障到期消失后,人们依然难以获得平价抗癌药品问题。(7月10日 新华网)
“进口药好,进口药治病快。”这样的观念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哪怕是进口药贵得离谱,不少人在重病面前,还是选择采用进口药品,长期下来,“贵的就是好药”的错误认识也慢慢形成。并非国产仿制药不治病、不救人,而是在一些特殊疾病面前,限于长期的科研断档、产业链没有形成,一些国产药品失去了核心竞争优势,在质量上输给了进口药。由此一来,国产仿制药面临“没人敢买”“没人愿用”的尴尬境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产仿制药受冷落、不被信任,还与一些药商舍本逐利,参与制造没有疗效的仿制假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如新闻中所述,一些药厂、医生、甚至受试者参与造假,市面上存在被批准的仿制药并无疗效的乱象。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假药不仅延误患者的黄金治疗时间,还会带来副作用,造成更大的伤害。正是这些假药抹黑了正规仿制药的声誉、名声,可问题是招牌一旦丢失,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挽回。
重振国产仿制药雄风,关键要有做持久功课的决心,更要在药品质量上下功夫。对于此,国家药监部门也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比如2016年推出的对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举措,就是重拾公众信任的一个有效途径。药监方面通过科学临床试验,给出专家权威裁决、认定,使得“昕维”仿制药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国内首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但至于其能否真正获得市场,最后还得靠患者根据疗效用脚来投票了。
深层次观察国产仿制药市场,有一客观事实不得不引起关注。限于高昂的前期成本投入,加之利润吸引力不够,对于研究制造高质量的仿制药,不少药企其实并不“感冒”,甚至鲜有人问津。国产仿制药关系民生,也有利于提高国际药品竞争力,绝非药企一家之事。因此,国家、政府部门也应做好顶层设计,适当鼓励药企参与研制,并在政策、税收、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从源头上激发创新活力。
而反观一些药企,倘若把对营销工作的韧劲放在科研工作上,也不担心研制不出高质量的仿制药。国产药的营销工作有目共睹,即使在电视黄金档时间,总会有由明星代言的一些药品广告不时呈现在公众视野,但至于药品质量、疗效如何,那就另当别论了。笔者以为,药品最本质的属性是治病救人,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药品的知名度,关键要在药品质量上下功夫,必要的科研投入不可或缺,而绝非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广告霸屏就能占领市场。
科研路上,要耐得住寂寞,舍得前期的成本投入。在这方面,2011年以质取胜的“凯美纳”就为国产药的研究方向立了标、打了样。“凯美纳”十年磨一剑,科研人员经历了立题、解题、破题的艰辛历程,在无数次失败中迎难而上,最后取得成功,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此类药物完全知识产权的第三个国家,有效打破了国外药品长期的垄断地位,不仅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这无疑是国内药企参照学习的很好样板。(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