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景观。 严造新/摄
都安薹草新物种。 (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近日,正在参与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综合科学考察的技术团队,发现了5个在全球从未被描述报道过的蜘蛛抱蛋属新物种,使广西这一种类从87种增加到92种。
近一年来,广西新物种井喷式曝出,已有69种新物种和新记录种惊艳“上新”。
根据权威学术网站统计结果,2021年以来,广西开始频频有新物种现身,截至目前已发现动植物新种385种,每年发表的植物新物种约占全国10%。
生物多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八桂大地的珍稀物种、濒危物种特有值在全国排名第一,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
广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浓墨重彩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
本底调查夯基 新种频频现世
5月2日,随着论文正式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上刊发,都安薹草的发现,公布于世,震惊学界。
“在都安地苏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做本底调查时,石山岩缝中一株正处于果期的薹草属植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为斌说,后来通过解剖观察和标本比对,其形态特征明显与薹草属其他种不同,是广西岩溶地区独有的珍稀物种。
许为斌所说的本底调查,即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综合科学考察。
“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是我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中遴选出的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之一。”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副主任吴坚宝介绍,这是唯一的岩溶地貌类型候选区,由广西主导,联合贵州共同创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做好西南岩溶国家公园的创建,2023年开始,广西自上而下,统筹2.33亿元资金,组织十几家科研院校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分专题、专项和片区对创建区展开了史无前例的深入调查。
森林、灌丛、草丛、湿地、石漠和洞穴……一年多来,广西范围的6200平方公里,被全面检索了一遍。
调查数据令人振奋:仅占全区国土面积不到2%的创建区(广西范围),分布着全区近1/3的维管植物、超2/3的脊椎动物。
“本底调查是新物种频频现世的一个重要原因。”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表示,近年来,为进一步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础,全区各级林业部门纷纷加大了“摸清家底”的步伐。
2021—2024年,自治区林业局组织了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让15个新种、22个新记录种、1个新记录科展露真容。
“交通、基建的提升和先进设备的加持,也是近年野外考察越来越深入的原因之一,能到达无人所到之地,自然就能见到无人所见之物。”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晟源说,中国岩溶地区最高树——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望天树的测量和发布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棵望天树在2014年被发现前,一直埋没于山野。2023年,专业考察队利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传感器发出的激光脉冲,连续3天对望天树所在区域进行多角度、多高度扫描,最终通过获取从森林冠层表面到林下地形之间的三维结构信息,才测出其72.4米的真实“身高”,惊艳全国。
生态生境两利 生物生生不息
将近立秋,候鸟又开始陆续南迁。在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只黄色足旗的西澳大利亚北部铁嘴沙鸻成为第一批来客。
儒艮保护区地处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在世界九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辖区内的70多公顷红树林,为多种易危、濒危、极危物种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
“近年来,保护区加大浅海滩涂整治和红树林宜林地造林力度,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来这里栖息的越冬候鸟也越来越多。”该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张宏科摆出一组对比数据:去年,保护区滨海鸟类监测记录到回归候鸟40余种近7万只,数量比2021年增加12倍以上。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北回归线居中横贯而过,给八桂大地带来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形成全国最优的绿色植被。近年来,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广西持续开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生态生境。
全国最优植被涵养出全国最优水质,连年来全国城市地表水质考核结果一再显示,广西城市集群不仅稳金夺银抢铜,而且在前十名城市中占据大半席位。近岸海水质量和城乡空气质量在全国也长期保持一流水平。
好山好水好土壤,好林好草好空气,生态优势金不换的广西,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包括天平山、八十里大南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萌渚岭等在内的南岭山地,地跨防城港和钦州两市的十万山区,都被列入我国1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中。”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政康介绍,桂西南石灰岩地区则被列入我国17个优先保护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中。同时,桂西南石灰岩地区、南岭山地、沿海等地区被列入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中。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八桂大地万物竞生。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广西有已知陆栖野生脊椎动物1151种,位居全国第三;已知野生维管束植物10466种,占全国总数的31%,位居全国第三。
几乎每隔一两周,就有新物种在媒体曝光。
大明山掌突蟾和大明山竹叶蛙等新物种的发现,让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得到进一步丰富。
石山油桐、全州樱花、都安蜘蛛抱蛋、广西肺筋草、丰花秋海棠、河池首冠藤、猫儿山香茶菜等植物新种,也陆续加入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物种名录。
近一年,广西发现植物新物种60种,全国同期排名第二。
共建美丽家园 守护勃勃生机
今年5月,自治区林业局正式公布,广西特有物种凌云龙须藤,在隐世80多年后重归“凡尘”。
“这一物种的重新发现说明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已成为众多稀有物种的庇护所。”许为斌认为。
目前,广西以国家公园创建为引领,已建立223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225.36万公顷,占广西陆域国土面积的9.48%。
这些自然保护地涵盖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类型,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完美地契合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要求。
层级分明、类型多样、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广西境内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89.7%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
位于靖西市境内的广西邦亮东黑冠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黑冠长臂猿在我国的唯一栖息地。这些生灵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经广西与越南及时建立跨境合作保护机制,已由发现之初的19只增长到目前74只。
瑶山鳄蜥在野外一度处于极度濒危状态,10多年来,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人工繁育。2019年5月,保护区进行了世界首次鳄蜥野外放归。目前,这里活跃着1200多只鳄蜥,其中超过740只为人工繁育,是地球上不可多得的鳄蜥乐园。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木材产区。按常理,采伐木材越多,山上林木应该随之减少。然而,近15年的数据对比清楚显示:广西人工林全部弥补每年采伐减少的林木蓄积量之后,还大致增长了等量的活立木。
采一棵补两棵,套种高价值的乡土树种、珍贵树种……人工用材林的经营没让土壤裸露流失,反而让林木更加葱郁,生境更为优良。
极小种群物种瑶山苣苔喜荫喜湿,对自然环境需求颇为苛刻。广西植物研究所在做生境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大瑶山一处郁闭度较大的人工杉木林中,草本层的盖度达到了90%,娇嫩的瑶山苣苔处于较荫蔽的小生境中,生机勃勃。
山水之间,关乎“国之大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既珍贵又脆弱。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守护多姿多彩的地球家园,广西义不容辞,全力以赴。(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袁 琳 通讯员 张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