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最有条件在全国率先实现碳中和!”近日,在桂林举行的林草生态综合监测研讨会上,中国林科院生态研究权威专家王兵研究员的这句话,引起与会人士极大兴趣,广西同行尤其振奋。
王兵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首席专家,他作出这一专业判断,基于长期以来对全国各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的连续监测和分析研究。
目前,广西已经在漓江源(猫儿山)、大瑶山、友谊关、南宁、北海、凭祥等地点,建成林草部门主管生态监测站6个(包括5个国家林草局站和1个自治区级站)。另在环江、平果建成科技部主管喀斯特国家野外站2个。此外,十万大山、金钟山两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正在建设。这些生态监测站点,初步涵盖广西森林、湿地、岩溶石漠化区的代表性类型,成为林业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通过对典型点位、样地的长期观测,连续采集生物、土壤、水分、气象等要素的动态数据,多站点联合、多系统组合、多尺度拟合、多目标融合进行分析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支撑政府决策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也为国内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
漓江源生态监测站是广西首批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站,2014年开始建设,2016年投入使用。测获数据30万条、2GB数据量。同时,完成不同海拔、面积9公顷的长期固定样地建设,获取4.35万株胸径1厘米以上的植物位置、种名、树高、胸径、冠幅等信息,以及300个土壤样品38个理化性质指标。这些设施和数据都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开放共享。
近5年来,在漓江源生态监测站开展的科研项目共有41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各有14项),总经费1.52亿元。该站基本监测数据成为国家和广西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自治区政府年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广西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等报告的重要数据来源。
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西将根据生态地理分区特征,按照森(竹)林、湿地、荒漠、草地、城市五大类型进行规划,建设一批新的生态监测站,使总数达到25个,形成类型完备、功能完善、层次清晰、覆盖齐全的区域生态监测体系。(广西日报 记者/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