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德农贸市场做好了垃圾分类,提升了环境质量 本报记者程勇可摄
■本报记者凌剑伊通讯员陆炫
农贸市场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反映民生福祉的重要窗口,也是垃圾产生较多的地方。如何推进南宁市农贸市场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昨日,南宁市垃圾分类办组织媒体走进部分农贸市场就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进行探访。
桶边督导员尽责 商户养成分类好习惯
昨日一早,记者来到位于青秀区丹凤路3号的东森凤岭生活广场时,这里已经很热闹,前来赶早市的市民熙熙攘攘。记者留意到,市场各经营户的摊位前均放置有垃圾桶,且是分类垃圾桶。
“枯菜叶烂瓜果易腐烂变质,要投入厨余垃圾桶。家禽处理下来的皮毛属于其他垃圾,内脏和骨头属于厨余垃圾。”该市场垃圾分类督导员陆桂梅告诉记者,作为南宁市第一批接受专业培训的桶边督导员,在去年6月份就已经正式上岗了,为了督促市场里的商户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她每天上午在8时前就来到市场到各个摊点指导经营户做好垃圾分类,晚上7时才离开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桶边督导,不少商户都已经养成了垃圾投放前要分类的好习惯。“我们做到定时定点上门收运,让垃圾不落地,落地即扫走。”
值得一提的是,该市场活用数字监控,加强垃圾分类全面覆盖。“通过市场的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场内各大区域垃圾分类情况。”东森凤岭生活广场负责人雷燕菊介绍称,市场方面配备了2名桶边督导员、10名保洁员负责垃圾的准确分类投放,并及时采购和更新国标分类垃圾桶,前后共投入垃圾分类经费13万元。管理方和经营户共同努力,使得该市场如今垃圾分类做得好,环境也更整洁。
垃圾分类做得好 市场生意也变得更好
位于高新区科德路上的科德农贸市场,服务周边社区的居民,每日人流量上万。科德农贸市场相关负责人詹茂林告诉记者,该市场目前有经营户300余户,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有3吨,其中厨余垃圾达到1.8吨。
“实行垃圾分类之后,摊位前更加干净整洁了,前来光顾的市民更多了。”经营户梁德福由衷感到实行垃圾分类之后,生意也比之前好了很多。
据介绍,该市场采取“定时定点,三次分类”的方式进行垃圾分类收运。“首先是经营户投放前进行分类,由桶边督导员再进行二次分类,垃圾分类站环卫工人最后再进行一次分类投放。”詹茂林告诉记者,为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和投放准确率,市场为经营户配备不同种类的垃圾桶,累计发放1300余个垃圾桶,设立定点投放点,同时将保洁员发展成垃圾分类兼职分拣员,定人定点负责督促经营户做好垃圾分类。
全面提升垃圾分类 确保投放准确率超80%
南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冯兵民告诉记者,全市各市场管理方总共出资160多万元,用于改建或修缮市场垃圾屋或者购买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等。每个农贸市场做到“一一四”,即至少配备有一名以上“分类督导员”、一名以上“分类宣传员”、设置“四分类”垃圾收集容器。
如今,市区建成区各农贸市场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明显“加速”,正在向实现“全覆盖”目标迈进。在此前打造的16个垃圾分类示范点基础上,将逐步以点带面向全市范围推广,目前已有50%的农贸市场基本完成示范典型创建目标。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农贸市场垃圾分类有关标准及要求纳入创建活动必考标准,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努力实现农贸市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达80%以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