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桂林讯 (记者/巫美桥红)12月15日,记者从在桂林召开的2020年全区“互联网+社会服务”现场推进会获悉,近年来,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动互联网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水平明显增强,形成了一批“互联网+社会服务”试点和示范平台,催生一批新模式、新服务、新业态。
互联网赋能公共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基于网络通、系统通和数据通,全区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提速58.85%,“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9.52%,自治区、市、县三级1.4万个事项实现“网上办”。
各地纷纷加快推进移动互联,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南宁、贺州、河池等市实现批地即开工、交房即拿证;桂林、梧州、钦州、玉林、贺州、河池、来宾等市与广东、贵州周边地区实现高频事项“跨省通办”。
互联网赋能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环境治理、公共安全、应急救援、边境管控等社会治理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公安系统,全区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和智慧化应急指挥体系逐步健全,警力部署的机动性、精准性进一步增强,跨省、跨国犯罪打击能力明显提升。在环境保护方面,互联网、北斗技术、地理信息等应用于邕江、漓江、南流江、九洲江等河流监测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在应急管理方面,广西应急管理“一张图”获取了20多个部门数据资源,视频会商系统实现了部、省、市、县四级联动,大大提升了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此外,柳州、桂林、贵港等市通过“智慧社区+物联网+人工智能”,提升了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互联网赋能民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教育和卫健部门建设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库、卫生健康信息综合平台,让名师、名医通过网络走进乡村学校、医院,公共资源均等化进程大大加快。住建部门创新住房保障线上服务,信息数据与全国联网,群众可实现在线办理公共租赁住房业务。疫情期间,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会同相关部门汇聚17个部门和行业的32类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累计排查出54%的确诊病例,开发广西健康码,建立“一库四应用”,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