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向社会承诺并组织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是南宁市长期坚持的做法。今年以来,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为民办实事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医疗、人社、住房、养老等方面问题,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把高质量发展更多体现在高保障民生上,给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生保障更给力
今年,南宁市加大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项目实施力度,在提高居民参保率、完善待遇保障、优化服务流程上下功夫,全力推动我市城乡居民“病有所医”。
“现在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村卫生室能用社会保障卡,一般感冒类的小病不用跑去镇上了。”陪同家人来南宁看病的吴宪感慨道。南宁市严格执行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关政策,落实多层次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障,建立门诊医疗统筹待遇、门诊特殊慢性病待遇、急诊留观医疗待遇和住院医疗待遇。通过全市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可在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一站式”医保即时结算,参保城乡居民报销合规医疗费用无需“跑腿”“垫资”。
为了进一步保障我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今年南宁市再次提高城市低保保障标准,全市城市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790元/人·月,同比提高14%;第10次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5500元/人·年,同比增长20%。前三季度,我市有城市低保对象32496人,城市低保覆盖率为2.11%;农村低保对象223610人,农村低保覆盖率为5.15%。并从2020年3月起将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对象的范围从城乡低保对象、城乡特困人员扩大到城乡孤儿、城乡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标准提高到原标准的1倍,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和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影响。
同时,我市将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纳入南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从7月1日起,全市集中供养和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400元和1000元。此外,还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摸底工作,全市排查出有集中供养需求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269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139人,逐户逐人安排入住机构,落实集中供养。全面落实委托照料服务,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城市乡村更宜居
棚户区改造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安居工程、民生工程。“这里以后将是一栋栋高楼。”青秀区二塘煤矿片区棚户区的居民黄老伯对未来的居住环境充满憧憬。
青秀区二塘煤矿片区棚户区住户分为房改房户和公房承租户。棚户区房屋多为一层老旧平房和私自搭盖的房屋,周边交通不便、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居住环境脏乱差,片区群众迫切希望改善住房条件。南宁市对此高度重视,深入基层听民声、察民心、体民情,宣传改造政策、创新安置办法、公开方案意见、透明征拆程序。目前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展顺利。
在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南宁市从实际出发,不断提升优化乡村环境——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工作。截至今年,全市参加农房保险126万户,覆盖全市12个县区的所有乡村,保险对象为所有农村长期居住住户。保险责任包括台风、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有176户因灾致住房倒损农户获得保险理赔资金共80.5万元,有效弥补了受灾农户损失,保障了群众正常生活秩序,支持了灾后重建。
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取得良好成效。2020年,自治区下达南宁市年度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18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28户),目前已全部竣工。
农村群众喝上安全“放心水”。南宁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和农村区域集中连片供水工程776处,受益人口达143.63万人。
“民生工程”成“民心工程”
在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南宁市从群众需求出发,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我市退休职工黄诚在今年6月丢失社保卡,发卡银行窗口为他同时办理了社保功能和金融账户挂失,当天他就拿到了新的社保卡。南宁市着力构建的“区块链+人社”应用平台,其中一大功能就是建立人社与金融机构的区块链服务节点,将社保卡的社保功能挂失和金融功能挂失进行融合、数据共享,解决当前参保群众需要分别办理社保功能挂失和金融功能挂失的不便。平台上线以来,在建行营业网点试行“双挂失”一步到位,为参保群众更好地节约了办事时间、减少了安全风险。
今年,我市在全国率先上线高校毕业生就业“打包一件事”。截至10月,全市先后上线15个“打包一件事”,服务1.74万人次;完成22个高频服务事项提速50%以上,服务30.31万人次。
在农机具购置补贴方面,我市优化办理流程,减少群众跑腿次数。今年,全市购补受益户数3026户,补贴机具台数4099台,拉动社会购机总价值2.9亿元。相关部门通过采取集中核验、下乡核验和入户核验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解决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地区农民“带机申请”难的问题;县区将补贴窗口前移至乡镇,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办理补贴;积极推广农机购置补贴手机APP,让群众在“掌上”即可申请补贴。
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民生”二字的分量,在南宁正变得越来越重。
本报记者阮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