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谭玉姝正在吃免费营养午餐。朱晓玲摄
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教育教学场馆一应俱全……得益于粤桂扶贫协作,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软硬件条件不输大城市。
“我以前在村里读书,只听说过电脑,从来没有见过。来到这里上学后,我才第一次接触了电脑,现在我已经可以上网学习知识了。”14岁的毛南族学生谭玉姝高兴地说,“每天,我都可以吃上免费的营养午餐,每学期还有贫困生补助。”
毛南族过去曾叫“毛难族”,意为“生活在不毛之地的苦难民族”。谭玉姝的求学变迁正是毛南族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一个生动缩影。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全县有毛南族6.45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约70%。今年5月,环江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综合全国毛南族脱贫情况,毛南族已实现整族脱贫。
整族脱贫后,毛南族群众正在新的起点上奔向美好新生活。
特色产业铺就脱贫路
“一里挂九梯”,这句流传的俗语既道出了当地基础设施差、发展产业难的境况,也描绘出其层峦叠嶂、林茂谷幽的自然环境。面对“一枚硬币的两面”,环江县着力化劣势为优势,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山多地少,与其在“石头缝里种粮食”,倒不如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柑橘、香猪、菜牛、油茶等特色产业。
高端生态山茶油系列产品生产线。朱晓玲摄
走进位于环江工业园区的高端生态山茶油系列产品生产车间,山茶油的香味扑鼻而来。“除了食用油外,我们还研发了护肤类、洗涤类的山茶油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增收。”环江伍香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韦维说。
目前,该公司已与8家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帮扶196户1043人发展油茶产业。通过“公司+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及贫困户”的模式,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双增目标。
下塘村村民自发创作的诗歌。朱晓玲摄
“感谢恩人共产党,菜牛品牌远飘香;油茶葡萄满山种,产业富民助家乡……”下南乡下塘村综合服务中心张贴着村民们自发创作的诗歌。
村民谭献谋是这首诗歌的创作者之一,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他自己的脱贫经历。“这养牛可要花大本钱,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我向银行贷款,三年都不收利息。”早就脱贫的谭献谋难掩笑意。
“搬”出幸福新生活
毛南山乡深处,山路崎岖狭窄。2019年9月11日,90岁老人谭运日坐在一顶特制的简易轿子里,由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行20余人轮流抬出大山。
谭运日父子俩居住在下南乡下塘村上眉屯的木板房,因故土难离,一直不愿意搬出大山。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入户动员,终于说服了谭运日。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且路远难行,大伙商议后决定将折叠椅绑上几根木头,做成简易的轿子,再用床单将老人稳住在轿子上。
搬到山下新居的谭运日一家开启了新生活,老人有低保、养老保险及高龄补贴,儿子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工作,还养了3头牛,父子俩已经脱贫。
环江县城西移民安置区一角。朱晓玲摄
孩子们在“妇女儿童之家”里玩耍。朱晓玲摄
一栋栋居民楼拔地而起,扶贫车间里机器声响个不停,饮食店中食客来来往往,“妇女儿童之家”里孩子们欢快地玩耍……环江县城西移民安置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我每月固定工资有1800元,又加上扶贫车间按件计酬、多劳多得,每月收入至少有2300元。”搬迁户卢花香踩着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不绝于耳。
扶贫车间里,缝纫女工正在缝制校服。朱晓玲摄
搬迁群众创业当起“小老板”。朱晓玲摄
环江城西安置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06户8252人。小区里的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扶贫商铺成就了400多名搬迁群众的创业梦想,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实现了就业挣钱与照顾家庭两不误。
高铁为发展注入新活力
环江县位于黔中高原南部边缘的斜坡地带,连绵的群山一度阻隔了当地群众的发展之路。
要致富,先修路!贵南高铁是广西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这条高铁不仅穿过环江县,还在环江县设有车站。贵南高铁建成后,乡亲们坐高铁1小时就能到南宁、贵阳。
莫仕长骑摩托车外出打零工。朱晓玲摄
“通过培训,我已经拿到了焊工证。等到高铁通车后,外出务工就方便多了!”下南乡景阳村村民莫仕长言语间充满期待。
中铁十八局贵南高铁广西段二标项目经理郑法柱介绍,项目部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首要工作就是修建施工便道,一方面满足施工需要,另一方面方便当地群众出行及物资流通。项目部在环江境内已新建改造施工道路约30条,把当地30多个乡镇村屯联系在一起,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黄荣彪表示:“我们将持续奋斗、努力拼搏,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让群众生活越过越红火,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