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穿越百年时光 感受旗袍之美 在南宁博物馆,50件精美展品述说旗袍的前世今生
观众流连于华美旗袍的前世今生
1941年,中国女航空家李霞卿女士(中)身着旗袍,在宴会前与外国朋友们留影(翻拍图)
■本报记者陈蕾/文 赖有光/图
曼妙之身材,娉婷之气质,一袭旗袍惊艳了时光,温柔着岁月,也记录着不同时代女性的美。日前,来自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展览在南宁博物馆开展,50件精美旗袍娓娓道来旗袍的前世今生。
张爱玲曾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半生缘》中文静的少女曼桢穿着浅粉色的旗袍,浓妆的曼璐则穿着苹果绿的软缎长旗袍;《封锁》里平淡如水的吴翠远身着白洋纱旗袍,滚一道窄窄的蓝边;《倾城之恋》里白流苏最爱月白蝉翼纱旗袍,眉梢眼间皆是风情。
旗袍,犹如一首婉约的诗,让身着它的女子精致优雅,尽显万种风情。而旗袍可谓近代上海都市妇女的形象照片,它脱胎于旗女之袍,原为满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日常服饰。上世纪20年代开始,旗袍在上海妇女中普及,并在传统基础上广泛吸取西式剪裁特点,于3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
此次展览正是以海派旗袍百年发展史为主线,通过“遗风未尽的时尚”“曲线初露的变革”“海派花样旗袍”“再创怀旧的符号”四个单元,带领观众领略洋洋大观的旗袍文化。展期将持续至10月25日。
紫地镶绣花边大襟袍
年代:晚清
服饰特点:
晚清妇女的服饰仍以宽肥、繁琐装饰为主,并且随着审美的需求和制作技巧的精进,衣服上的装饰越来越繁复。此袍在衣领、袖口、门襟、下摆开衩等处装饰都费尽心思,袍身整体呈上窄下阔之形状,上身和袖子部位较为合体。
至清末民初,开始流行“元宝领”,领高遮腮及耳,袍身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当时作为全国时尚风向标的上海,虽然女装争奇斗艳一年数变,但最基本的女装形式仍为上衣下裙或上袄下裤。
湖蓝滚边银灰鼠皮里短袄
年代:民国初年
服饰特点:
民国初,风气开化,女子开始走出闺房,服装发展也日趋实用、轻便。此倒大袖短袄是当时青年女性中流行的服饰装扮,为上衣下裙的搭配。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青年女子,尤其是女学生大多以朴素淡雅为时尚,常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不施绣纹的黑色长裙,也不着首饰,整体感觉非常朴素。此装扮被称为“文明新装”。
随着女性的种种礼节限制有所松弛,人们开始欣赏“曲线美”,加上中西文化融会,传统与时尚交锋,给服饰带来了一种空前的新气象。旗袍马甲、倒大袖旗袍等“老气”的旗袍被时髦聪明的上海女子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日渐成为时兴之物。
米色蕾丝短袖大襟暗扣短旗袍
年代:民国
服饰特点:
上世纪30年代,旗袍成为当时中国妇女最时髦的服装,并进一步受西方立体服饰造型的影响,开始向立体结构造型转化。此时的上海是“风气所趋,人人好异”,旗袍风格也趋向多样化。此件旗袍为蕾丝花卉面料,样式简约,做工精致,质地半透明,内有衬里,更显妖娆。
改良旗袍的出现,使玲珑有致的女性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一时期的上海女性的旗袍穿着方法亦是多样,有局部西化,也有搭配西式外套,配以烫发、透明丝袜、高跟鞋、项链、耳环、皮包等装扮,衬托出时尚的“东方巴黎”女性形象。
至物资匮乏的40年代,旗袍的样式和细节日趋简洁,款式上更趋于现代化,出现了可拆卸的衬领、短袖变无袖。简洁、实用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鲜明风格。此后,各种西方的新鲜东西运用到旗袍工艺之中,如垫肩、铜拉链等,旗袍呈现出更加贴合、简单的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