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8月10日电 题:深山“小辣椒”的绿茵梦
新华社记者潘强、赵曼君、郭轶凡
临近17点,侗族姑娘吴乔慧扎起马尾辫,系紧鞋带,一溜烟儿从家里跑向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江川小学。这是她在这个夏天最期待的、只属于足球的时刻。
雨后的阳光洒向绿茵场,吴乔慧寻找熟悉的身影。时隔大半年,四五年级的孩子终于能以队友身份聚首。一时间,尖叫声和嬉闹声响彻球场。
这是江川小学女子足球队队长吴乔慧(左)和队友唐欣在江川小学足球场上合影(8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轶凡 摄
十分业余,十分快乐
“立正!向右看齐!”哨声响起,队员迅速集合,江川小学公益足球班暑期训练正式开始。
5日是暑训第一天,男女队各用一个半场。女队来了23人,横跨四个年级。“可能一半以上都没碰过足球。”教练欧阳亮说。
“我们这个队伍,报名了就能来,但来了就是每天雷打不动练两小时。”说到这里,欧阳亮顿了顿,“没有人喊苦喊累。”
南站社区是三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2019年2月,首批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800多名学生入读江川小学。
新队员们个头虽小,却很容易分辨——一些孩子穿着便服,更多的则身穿崭新的篮球服,多数球服上印着“乔丹”的英文字样,少数印着“詹姆斯”。
问及是否喜欢这些球星,孩子们摇摇头。
三江县与贵州、湖南交界,是尚未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9年7月,在爱心人士赞助下,孩子们终于有了球衣鞋袜、足球、水壶和球门等装备。
对抗赛开始,孩子们套上分队服以区分彼此。可惜,新人仍不时把球“精准”传给对手,更有人奔往足球滚动的反方向捡球。期间一个漏接让整支队伍笑得前俯后仰,比赛被迫暂停。对这些孩子而言,场上表现虽然欠佳,快乐却有“十分”。
这是江川小学女子足球队队长吴乔慧(左一)在训练中与队友击掌(8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轶凡 摄
两小时很快结束,太阳照射下,一张张小脸像烧红的炭,黑中带红。
队长吴乔慧拧开壶盖,咕咚一大口,接着往脸上抹一把凉水,说道:“没有足球,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健康、快乐。”
“他有点像我妈”
吴乔慧留恋这种“火辣辣”的痛快感觉。
搬来安置区以前,吴乔慧住过老家的村庄,也住过县城的出租屋。假期里她除了写作业、帮身体不便的母亲做家务外,便是在附近的停车场溜达、打羽毛球、骑自行车。
有一段时间,吴乔慧很想学跆拳道和舞蹈。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她只能默默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报名兴趣班。
一年多前,吴乔慧随家人入住三江县南站社区,入读江川小学这所现代化小学。2019年7月,首期校园足球免费培训班开班,母亲鼓励她报名。
很快,欧阳亮发现,吴乔慧速度快、体力好,能冲到前场接应前锋,也能快速回到后场防守,便让她司职中锋。随后,出色的场上表现让这个女孩脱颖而出,成为女队队长。
这是江川小学足球队在学校操场训练(8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轶凡 摄
今年,受疫情影响,吴乔慧一直没机会碰球。5日训练完,队友们说,队长格外“放飞自我”。“一对一”抢断射门训练时,她熟练过人、抬脚、劲射——球进了。一个夸张的庆祝动作,逗得两边的队员都笑个不停。
在五人制对抗赛中,她很快进入队长状态,观察队友跑位,犯规主动认罚。教练一示意,她朝追球的新兵高喊:“拉开距离,别扎堆!”
“我第一次参加训练时,每一脚都小心翼翼,不敢踢。特别担心自己踢不好,怕辜负教练的期望。”吴乔慧说。
“我记得有一次练习传球,我踢给教练,他踢给我,我又踢给他……那一刻我感觉他有点像我妈,有一种亲人的感觉。”
另一种“明星梦”
今年夏天,欧阳教练的花名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近百个名字,报名的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12岁。训练当天,吴乔慧背起一大包球,跟着忙前忙后,清点到场人数。
欧阳亮和另一名教练张良在江川小学义务执教已有1年多。欧阳亮说,对他而言,能在自己的家乡教这些孩子踢球特别有意义。
十多年前,欧阳亮凭借体育特长考上大学,视野随之开阔: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大城市打比赛……
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我想传递体育运动的纯粹快乐,给他们展示一种可能性——原来从事体育也能成才。”
这是江川小学女子足球队队长吴乔慧(左)和妈妈黄英月在居住小区内留影(8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轶凡 摄
吴乔慧也没想过自己能踢球。“以前在乡镇读书,没有接触过足球,更不知道女孩子也能踢球。”她说。那时的她更没有想过,她一直以来的“明星梦”包含许多种前景。
吴乔慧的妈妈黄英月说,小女儿一直热爱体育,认得出郭晶晶、姚明等运动员。“我告诉她:‘你看,他们在赛场上为国争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女儿问,玩体育也能成为明星吗? 我说,是呀,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你也可以做到。只要有目标,没有人能束缚你。”黄英月说。
暑训过后,与吴乔慧并肩训练一年的毕业班队员将正式告别这片球场,其中一名队员将以足球特长生的身份到大城市读书。
傍晚,几个足球拖着长长的影子在场上缓缓停下。梦想,仍在继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