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南圩镇爱华村龙逢屯村民在家中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本报见习记者胡雁 摄
当年的找水人站在水源地石碑前远眺。
坐落在隆安县都结乡陇选村绵绵群山中的二级供水加压站。 本报记者程勇可 摄
车行在隆安县大石山区盘山公路上,群山险峻陡立,山路蜿蜒曲折。从车窗望去,远处山顶上的黄色供水加压站清晰可见,一条条水管布设在山坡上、悬崖边、马路旁,在植被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张供水网,汩汩清泉奔涌,如血脉般滋养润泽大石山里的村庄。
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隆安县3.2万多人长期面临“吃水难、水难吃”困境。贫瘠、落后,都汇成两个字:缺水。
水,是石漠化地区群众的祈盼。解决水的瓶颈,隆安脱贫攻坚格局将豁然开朗。
“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言犹在耳。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和饮水安全‘四大战役’。”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
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决落实自治区相关部署,回应百姓的强烈渴盼,以担当之姿向贫困的“痛点”亮剑,在隆安县启动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
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小东向全市广大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众发出动员号令:补齐短板再用劲,脱贫质量再提升,发动群众再加力,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力打好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四大战役”。
这是一次传奇的续写。为造福子孙,改写缺水的命运,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老一辈人用敢想敢干、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书写了半个世纪的找水传奇。
这更是一次特殊的接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新一代“愚公”矢志不渝,勇担重任,接续奋斗,让“愚公精神”薪火相传,谱写了一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壮歌。
这是一种为民情怀——
与其“苦熬”不如“苦干”
“痛点”在哪“重点”钉哪
“看看,这水多清啊。”隆安县南圩镇爱华村村委委员农业立
兴奋地向记者展示自家的自来水,但几乎就在记者摁下快门的瞬间,他马上关上水龙头。大半辈子的缺水生活,让这位60岁的老人对每一滴水倍加珍惜。
“山上无泉水,山下无河水。”这是广西大多数石漠化地区的生动写照。石漠化的地质就像一个天然漏斗,天上下雨地下漏,地表水难以保存。
南圩镇爱华村、都结乡陇选村一带是隆安县缺水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两个村一共35个自然屯,就有20个屯存在季节性缺水的难题,用水得看老天爷“脸色”,如果不下雨,每年12月就开始断水,一直持续到来年的春节前后,长达两三个月。
爱华村里有个10平方米左右的水塘,每年旱季前,村民都会赶牛到水塘里,将水塘底踩实,尽可能减少积水渗流,靠着水塘里积下的雨水度过旱季。“卫生特别差,积水后也没有遮盖,牛的排泄物也在水塘里,味道非常难闻。”农业立说,等到水塘里的水见了底还没到雨季,村民就得到几公里外挑水喝。
就算是脏水,村民仍不得不“一水三用”:一瓢水得先洗菜、洗米,再洗脸、洗脚,最后喂牛、喂猪,甚至洗衣服剩下的肥皂水还要稍微沉淀过滤后拿来喂牲口。“人家说我们养的猪肉都是馊的。”村民无奈地说。
十几年前,地头水柜出现在爱华村,但蓄的依然是“等天水”。早期的水柜没有盖,上面漂满了树叶、杂草、浮萍,甚至还有动物尸体,村民需要将水过滤澄清后才能饮用。“相比我外出务工时饮用的自来水,差了一大截。出去打工久了,回来都喝不惯这里的水。”村民许青碧说。
经过排查,隆安县存在季节性缺水、饮水安全问题的乡镇共有3个,涵盖18个行政村156个自然屯,涉及人口32000多人。缺水,成了这些村屯摆脱贫困的最大障碍,这18个村中贫困村就占了16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0个。
当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这个严峻的难题摆在了隆安县委、县政府面前——饮水不解决,谈何脱贫?
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的重点就落到哪里!“一定要补齐饮水安全问题短板。”在指导隆安县精准脱贫工作时,市长周红波作出了明确要求。
2016年,隆安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跨乡镇、村屯远距离引调水的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将18个村156个自然屯划分成5个集中供水区域,以水源较为丰富的村作为集中供水点,修建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项目。
这是一种决心韧劲——
劈山凿壁岿然不惧
勠力攻坚誓不低头
水,是隆安县石漠化地区群众世世代代的盼,日日夜夜的求。水,也激起隆安人的斗志,他们一直跋涉在漫漫找水“长征路”上。
迈出找水“长征路”上的第一步是在1971年,“灵感”源自1969年建成的红旗渠。为什么就不能有一条隆安“红旗渠”?杨湾公社组织了4个屯的民兵和青壮年,翻越36个山头,计划建设一条长达16.8公里的水渠,从布良水库引水。经过11年的不懈努力,水渠终于建成了。布良水库整整放了三天三夜的水,然而所有努力与喜悦很快化为泡影:18万方水仅有1万方到达爱华村,水几乎都漏光了。这条水渠从此弃用。
找水的脚步从未停止。1990年10月25日晚,爱华村的党员、队干、村民骨干又集中到村口“议水”。有着水利勘测经验的党员农万光提出,一山之隔的三乐村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且地势高,若能从半山腰凿出一条穿山隧道,就可以引出泉水。与会人员激动得连夜回家拿手电筒,走了两公里崎岖山路到三乐村查看水源。当时正值枯水期,当发现约12米深的地下洞里有潺潺流水时,大家兴奋不已。
“只要人心齐,坚持下去,哪怕再长再深的洞,总有一天可以打通!”众人豪情激荡,很快把周边5个屯的村民组织起来。
没有经费怎么办?集资!坡井屯的队长农业佳家庭十分困难,可他毫不犹豫地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猪卖了,带头交了集资款。最终,各家各户先后筹得28000多元。
1990年12月3日,凿洞引水工程破土动工。没有任何机械,靠一人拿钢钎,一人抡锤子,一锤一锤地打炮眼。炸松岩石后,再把石块慢慢抠出来。虽然工程进度非常缓慢,但从严冬到盛夏,从日出到日落,炮声、锤声始终不断。
当隧洞延伸到80多米时,碰到山体横断,两端截面深陷,深不见底,随时有被落石砸中或掉入深坑的危险。有4个屯的村民选择退出,仅剩的坡井屯村民也动摇了。还有人说风凉话:如果你们能打通,我给你们放一万头炮。面对军心涣散,坡井屯的农业佳、农万光、农建通、农建福四人却坚如磐石:“只要我们在,凿洞引水工程就在!”他们带领坡井屯村民架桥前行,继续掘进。
1992年底,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工程交给了专业施工队。但随着施工难度加大,施工队也从起初的几百人缩减至五人,在怀疑与嘲笑中,五个人依然笃定前行,“老愚公”“五壮士”之名也逐渐传开。有三名村民被这种“愚公精神”打动,主动请缨加入其中。八个人,一条心,不退缩,不放弃。他们坚持到了最后,掘进深度总长120.6米。
爱华村人永远不会忘记这八个人的名字:农建确、农建福、农业德、农本山、农华东、黄福江、农本讨、黄成能。
爱华村人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数字:历经4年多,高1.7米、宽1.5米、长达438.2米的庄垌人工水源洞,于1994年4月8日终于凿通,解决了坡井屯80多户300多人的饮水问题。
当时的爱华村人没有想到,修建庄垌人工水源洞这一壮举,竟在多年后的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这是一种接续奋斗——
立愚公志战天斗地
凝精气神众志成城
修建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无疑要比修建地头水柜、水窖投入更大、工期更长,这是一个“舍易求难”的选择,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利于保障饮水安全、造福百姓、长远发展的选择。
从保障水量、水质以及群众取水方便的角度,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能让石漠化地区群众的用水跟城市用水别无二致。
这是隆安县史无前例的供水大工程,其难其艰考验着党员干部担当实干之能。
南圩爱华、都结陇选片区跨区域供水工程项目的水源,经反复筛选和论证,最终选定庄垌人工水源洞。“寻找合适水源是个大难题。我们考虑的水源点第一个是布良水库,但工程造价极高且项目实施难度大。第二个是陇选村的一口井,但出水量无法满足需求。第三个就是庄垌人工水源洞,自治区国土厅的专家反复测量了三次,并经过卫生部门检测水源质量,确认这里可以满足项目建设的要求。”隆安县水利局局长马树宝说。
历史在这里交汇,精神也在这里传承。“当年,村民用‘愚公精神’征服了水源洞,今天我们也要做新时代‘愚公’。”建设者心里憋着一股劲。
2017年10月,南圩爱华、都结陇选片区跨区域供水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缺水的村屯分散在大石山区,村与村之间、屯与屯之间隔着绵绵群山,山头一个比一个高,只能建设二级加压站、三级加压站,才能保证水头高度和压力稳定,施工难度系数不小。二级供水加压站选址陇选村布律屯一座高419米的山上,山上没有路,地面上全是细碎的砂石,人踩上去脚就往下滑。泵房使用的水泵重达几百公斤,仅靠人力一步三滑送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就修一条登上山顶的阶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没有什么能阻挡干部攻坚克难的决心和脚步。
276级台阶,其陡峭程度远超普通台阶。那一天,十多名建设者沿着这个台阶,肩扛手抬,一步一步,整整花了大半天时间,才把几百公斤重的水泵等设备送上了山顶。“到山顶后大家都在尽情呐喊,我也在放声喊,就觉得我们又迈过了一个大坎,心潮澎湃。”马树宝说。
在当地群众期盼的视线里,建设者的身影就是那道最美的风景——
隆安县水利工程建设服务站站长隆玉萍和同事总出现在人迹罕至的山头。整个工程的水网线路,都是她和同事陪着设计单位一起,一步一步,在没有路的陡峭山林间勘测选定的。“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隆玉萍说。
南圩爱华、都结陇选片区水管铺设长度接近70公里,有三个高位水池和加压泵站分别建在360米、419米、505米的山顶上,在平地只需4个人抬的镀锌钢管,得11个人才能抬上山。
隆安的山顶多为低矮灌木丛,并无半点阴凉,夏日酷热,建设高位水池的施工人员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做好每一个细节,保证工程质量,是我对乡亲们的承诺。”施工人员韦建东说。
建设者们担责不推,逢难不怯,用行动践行“担当为要、实干为本、发展为重、奋斗为荣”理念,真抓实干、善作善成、造福于民,在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中,在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谱写南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展现了新担当、新作为。
这是一种幸福体验——
民生答卷温暖人心
脱贫路上奋力追梦
“盼了好多年,终于如愿了!”拧开水龙头,洁净放心水哗哗流出,陇选村内雷屯村民马日安忍不住捧起一把尝了一口,真甜!
一张四通八达的供水网正在隆安石漠化地区逐渐成形,它像埋在肌肤里的血管,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活力。
水,正在开启村民的生活新希望。
如今工程进展过半,已有1.8万人受益。其中,在2018年底,南圩爱华、都结陇选片区的20个自然屯4000多名群众已用上了自来水。
“挑了几十年的水,从今以后,子孙后代再也不用受这份苦了”“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用上甘甜卫生的自来水了”……石漠化地区群众由衷感叹。
项目建成后,在村民集体商议的基础上,涉及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的村屯均选出了用水协会和理事会,负责供水用水的管理,村民没有后顾之忧。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进一步夯实农村水利基础,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是水利工作的目标之一。”隆安县副县长翟珊妹说,“在饮水安全这道民生考题上,我们交上了一份隆安答卷。”
水,正改写小山村干渴贫困的命运。
随着一条条管线向大山深处延伸,一股股安全水、放心水流进了缺水山区,滋润大地,更滋润心田,让贫困群众鼓起了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心劲。
南圩爱华、都结陇选片区二级供水加压站就建在李日良家承包的山林地里,当时他毫不犹豫地无偿提供林地。如今,陇选村通自来水已近半年,李日良家享用着自来水,逐步增加家禽的养殖数量,“今年肯定要翻一倍!”他自信满满,“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党的恩。党委、政府花最大力气精准扶贫,我们自己肯定不能懒。”
通自来水近半年来,陇选村的变化也让第一书记李敏欣喜不已。由于长期饱受缺水的困扰,一直以来陇选村增收渠道单一,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增收。如今不少村民开始养牛、养猪、养鸡。目前,陇选村还有贫困户46户166人,今年计划脱贫36户,将贫困发生率降低至1.9%,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当年庄垌人工水源洞的建设者都是青壮年,30年过去了,如今他们大多已年近古稀。当年的建设者之一农建确已满头白发,至今仍每天到水源洞转一转,看一看。“多少年滴水贵如油,如今清水流入千家万户。”他满眼欣慰。
目前,布泉兴隆、南圩南兴、都结新风等三个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今年9月全部投入使用。届时,长期困扰隆安县18个行政村156个自然屯32000多名群众的季节性缺水、饮水安全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