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田林:科技“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光明日报  2019-05-30 16:03:40

  “我们以前种的杧果个小味酸,几角钱一斤都没人要;经过品种改良后个大味甜,价格翻了十多倍。”日前,在广西百色市田林县乐里镇新宁村硕果累累的杧果林里,谈及科技扶贫给当地杧果种植带来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鄂应春笑逐颜开。

  不仅杧果,田林县的八渡笋、油茶等多个传统特色产业,都因为科技注入而焕发出新活力,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特色农产品华丽转身

  走进新宁村,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映入眼帘,一辆辆崭新的汽车停在房前屋后,通村道路和村内巷道全部硬化,村里环境干净整洁,休闲文化广场上小朋友们在追逐嬉戏。

  “村里的楼房和小车,基本上是靠种杧果挣来的,而杧果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科技扶贫。”鄂应春告诉记者,早在1993年,新宁村群众就开始种植杧果,但由于杧果品种不好、技术落后、抗旱能力差,很多农户血本无归。

  近几年来,田林县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派农业技术专家对杧果进行改良换代,淘汰旧品种,高位嫁接台农1号、金煌芒、贵妃和桂热10号等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杧果品质提升,产量大幅提高。

  前些年,吃过苦头的村民一度不愿意再种杧果,鄂应春带头种了50亩,年收入10多万元,激发了村民的种植热情。目前,全村种植杧果2.8万亩,户均30亩。2018年,仅杧果一项就收入1000多万元,户均增收5万元。

  田林八渡笋脆嫩无渣,深受食客青睐。但20世纪90年代,六隆镇门屯村规模种植的7600亩八渡笋因品种退化,产量低效益差,村民的种植热情遭到打击。

  “经过技术改造后,我家这30亩八渡笋产量大增,今年收入预计10多万元。”门屯村贫困户姚茂甲说。得益于科技扶贫的助力,八渡笋已成为田林农户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科技送到田间地头

  “我养的鸡一旦生病,一个电话打过去,杨姐马上就赶过来帮忙诊断。”田林县八渡瑶族乡百六村养殖户黄定杰口中的杨姐,是该县水产畜牧局农业科技特派员杨丽霞。

  2010年,黄定杰投入两万多元建起鸡场养肉鸡,但因技术跟不上,他养的鸡3天一病、5天一死,存活率很低。几年下来,他不仅没能致富,还欠下不少外债,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地政府了解到黄定杰的情况后,安排杨丽霞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2016年,黄定杰引进鸡苗7000多羽,当年出栏3批,年收入10余万元,一举摘掉贫穷帽。

  农民缺乏技术,一直是贫困的根源之一。田林县把送政策、送项目、送资金与送知识、送教育、送培训结合起来,从涉农单位选聘了44名科技特派员,每人联系两至三个贫困村,实现对全县68个贫困村全覆盖,这批“土专家”常年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为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排忧解难。

  特色品牌提升竞争力

  利周瑶族乡爱善村贫困户韦生胜,是田林县打造农产品品牌商标的受益者之一。

  韦生胜一年养殖4000多羽清水鸭,分四批出栏,注册“利周清水鸭”商标后,销售常常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增收4万多元。

  为做大利周清水鸭品牌养殖产业,田林县畜牧水产部门安排农技特派员协助利周瑶族乡清水鸭养殖场树品牌,申请注册了“利周清水鸭”商标,并设计制作了防伪标识,戴上防伪标识的利周清水鸭,保证了质量和市价。

  “田林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泛中心地带,是广西深度贫困县,产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深。”田林县县长黄慧告诉记者,通过科技助力,已培育了“菊团胜业”“城鑫丰农”“瑯八土”“桂健园”“桂宏泉”“鑫磊永丰”等6个农业商标品牌,通过66家电商营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助推扶贫产业发展。

  目前,田林县“5+2”特色产业(杉木、油茶、糖料蔗、猪、鸡、八渡笋、杧果)在贫困户中的覆盖率达93%,由于科技扶贫得力,这七大特色产业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良了品质,逐年增产增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编辑:骆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