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珍在演奏独弦琴 摄影 唐颖倩
国际在线广西频道消息(唐颖倩):近日,在防城港市东兴市柑子岭路367号,一间不足50平方米小店里响起了悠扬的琴声,一名身穿紫色奥黛的女子低头抚弦,很多路人因她动人的琴声而驻足。
这名女子叫苏海珍,如今,明星般的她拥有多重身份,除了站在台前的独弦琴演奏家、中国京族“哈妹”(哈妹:京族民族女歌手)以外,还身兼京族博物馆馆长。
与琴结缘 视琴如命
舞台上弹奏独弦琴的苏海珍 供图 东兴市委宣传部
苏海珍自幼随母亲学习独弦琴,可以说,母亲是苏海珍独弦琴的启蒙老师。凭着对独弦琴艺术的独特领悟,苏海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20多年前,苏海珍只是钦州歌舞团的一名普通演员,她未曾想到,自己从小热爱的独弦琴艺术,如今成为了创业的源泉和毕生奋斗的事业。
京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唯一的海洋民族,世代以捕鱼为生,京族主体在东南亚,中国境内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京族独弦琴属弹拨类弦鸣乐器,因独有一根弦而被世人称为独弦琴,是京族的文化标志之一。独弦琴的声音柔和而悠扬,如大海般宽阔,琴声闻如京族的语言和民歌,像人声在吟唱。
苏海珍的母亲是名的京族民间歌手,不仅能歌善舞,还弹得一手好琴。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熏陶下,苏海珍从小便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天赋。
“8岁那年,我就开始跟母亲学习京族民歌和独弦琴,母亲要求很严格,我每天放学后必须回家学琴,所以我的课余时间基本上都贡献给了独弦琴。”这一学,独弦琴从此走进了苏海珍的生命。
苦练内功 赴越深造
1987年9月,苏海珍在广西艺术学校学习音乐基础和文化课,毕业后的她继续分配到钦州市歌舞团工作,跟着王能老师学习独弦琴。
1994年,苏海珍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大专,当时的中央民大没有独弦琴专业,毕业时系主任希望她留校当老师,但苏海珍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回乡继续传承和发扬京族文化。
毕业后的苏海珍回到了家乡并在东兴市口岸办公室工作,“独弦琴演奏家”的光环给苏海珍带来无数的荣誉和赞美,数不清的企业和演出向她递来了橄榄枝,她一度成为京族文化的代言人,常常代表京族出席各种文艺活动,把独弦琴美妙的琴声和婉转动听的京族歌曲传遍了四方。
2005年,苏海珍还发行了中国首张独弦琴演奏专辑《海韵魅影》,反响十分热烈。但苏海珍却并未迷失在世俗的鲜花与掌声之中,反而在一次次的演出中,愈发感觉到自己和其他民族艺术家的差距。
舞台上演出的苏海珍 摄影 黄天福
“独弦琴艺术,如不潜心研究,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2005年,好学不倦的苏海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费去越南拜师学艺。
只身来到越南后,苏海珍先后师从河内国家歌舞团著名的独弦琴手黄秀老师和河内音乐学院资深的独弦琴演奏家阮氏清心老师。越南和中国在独弦琴艺术上存在不少差异,这曾给苏海珍带来了很大困难,她必须比别人更加努力才能够达到老师的要求。
回忆起在越南求学的时光,苏海珍说:“后面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可以说比国内任何时候的压力都要大,那段时间每天除了吃饭就是弹琴,弹上五六个小时也不觉得累,简直像着了魔一样。”
苏海珍坦言,在越南学习使她进步很大,收获也很多。“坚持不懈的练习是必要的。但是独弦琴演奏不是炫技,功夫在琴外,独弦琴演奏除了需要精湛的技巧,更多地是需要提高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文化修养,了解那些乐曲古老的历史,了解每段旋律所表达出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诠释出拥有感染力的音乐。”
以琴为业 传承文化
苏海珍的独弦琴培训班 摄影 唐颖倩
虽然苏海珍在自己的音乐事业上已颇有建树,但目前独弦琴在中国的教育资源还是相当匮乏,算是一门“小众”的艺术。
2018年,苏海珍在东兴正式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独弦琴培训基地,她想通过自己的力量继续传承和发扬京族独弦琴文化。具有民族主义情怀的她,让独弦琴艺术走进了民间。
“在我看来,独弦琴是能够让人快乐的艺术,它的精髓不是精湛的演奏技巧,也不是音符的精准和流畅,而是乐曲中蕴含并传递的感情。现在独弦琴的内涵已不仅指音乐,它代表的是京族独特的文化。我要教育我的学生像我一样热爱京族文化,让京族文化被更多人所认识,让京族文化走向世界。”苏海珍说。
令苏海珍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无论演奏水平的高低,有的孩子即便最终不能以独弦琴演奏作为专业,但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音乐带来的美好,在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的同时,开启了一扇通向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艺术本身所带给人的滋养可以让一个人更有灵性,更深刻。无论他们将来身处何地,这种对艺术的感悟能力,都会令其受益终生。
无论是童龇之年的蹒跚学艺,还是时至今日的桃李天下,苏海珍的所思、所想与所为始终离不开她热爱的独弦琴。“选择了独弦琴,就是一辈子的事。”在苏海珍的言传身教中,我们也看到了艺术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