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庞革平 刘佳华
“手断了不算残疾,不奋斗了才算!”说这话时,刘入源的目光坚毅、从容。他出生在广西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16岁时因意外右手截肢,在家人朋友的鼓励下,靠左手生活,读完初中,考取了玉林市卫校,毕业后卖过保险、开过茶店。
2009年10月,刘入源开始创业养羊,当时,市场上一斤羊肉的价格是35元左右,相当于猪肉价格的三倍多,利润很大。他一次引进了31头隆林黑山羊,花光了全部的积蓄。因为不懂防疫技术,短短一个月内,这31头羊全部死亡。
“家人责怪我:四肢健全的人都不敢养羊,你一个断了手的人怎么养得活?我不死心,羊没了,但建好的羊舍还在。我吸取教训,四处走访学习养殖和防疫技术。”2010年3月,刘入源向亲戚借了3万多元,又引进了31头羊。
“为了搞清楚羊的习性,我几乎与羊形影不离,羊吃东西,我就蹲在旁边看,观察琢磨他们的神态动作,晚上我在羊圈旁边支起竹椅,跟羊‘一起睡’,观察照顾它们。到后来,我养的羊每做一个动作、发一个声音,我就能知道它的意思。”刘入源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30只羊变成了130只,刘入源找准商机,把这批羊全部卖掉,收获了人生中第一笔“羊财”。发了“羊财”怎么办?继续养羊!就这样,刘入源养的羊一天比一天多,2011年存栏量就达到250头,并成立了玉林市最大的努比亚黑山羊养殖基地。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数。2012年起,刘入源动员乡亲们跟他一起养羊致富。“一开始,没人相信我,大家都愿意养猪养鸡,认为我们这里比较潮湿,养羊很难形成规模。我耐心劝告,依靠自己养羊的成绩来说服大家,有些乡亲怕养不好,我就挨家挨户地教他们,给他们做示范。”
今年43岁的李成德是那林镇太平村村民,原来生活很窘迫,几年前,他揣着仅有的53元钱找到刘入源,说要学习养羊。刘入源以50元的价格卖给他2头母羊和1头公羊后,还定期去李成德的羊舍走访,教给他养殖技术,传授饲养经验,李成德也很勤快,一心扑在养羊上,有积蓄后又陆续买羊,规模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2016年,李成德养的羊出栏130多头,收益约23万,盖了4层小楼,2017年娶媳妇成家,2018年女儿出生,一家人现在日子过得很幸福。回顾这几年,李成德说:“没有刘入源,就没我今天。”
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尝到了养羊的甜头,2014年4月,刘入源与乡亲们一起成立了公司和合作社。目前,他自己养羊1800多头,其他农户共养羊5000多头。同时,落户在公司的占地40多亩,总投资600多万元的“广西自治区标准化种羊示范基地”项目也在顺利建设中。公司在多个省市都建有山羊养殖示范基地,还成立了农家党校、养羊协会和协会支部。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刘入源积极响应号召,推行自主经营、入股分红、托管代养三种产业扶贫模式,帮助江宁镇及周边地区的乡亲们共同致富。
蔡娟是博白县多福村村民,五年前听说刘入源靠养羊致富,便登门求教。“后来他给我几只羊不要钱,让我养。”对于刘入源的帮助,蔡娟始终心怀感激,她精心照看每一只羊羔,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目前蔡娟家里已有50多只黑山羊,成功脱贫。
如今,刘入源带动本村和周边村镇共350户贫困户养羊,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已经有120户约480人因此脱贫。2016年底,刘入源还给100户贫困残疾人发放种羊,帮助他们养羊脱贫。“这几年的奋斗换来了今天的成绩,我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带动大家一起奋斗脱贫。乡亲们幸福,我也感到幸福。”刘入源说。
2018年,博白县委、县政府和刘入源的公司计划在发展江宁养羊基地的基础上,在旺茂镇规划建设一个集养殖种羊、种植牧草、饲料加工、肉羊深加工及冷冻于一体的占地300亩养羊基地,建设3万平方米养舍,养殖努比亚山羊种母羊7000头、公羊5000头,计划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同时,在江林镇、那林镇建设两个基地,引导一大批农户、贫困户入股公司基地养羊,并辐射带动基地周边乡镇自主养羊。
【记者手记】
这个“羊倌”为啥不一般?因为他能够不懈奋斗。
失去右手,心灵愈加强大,屡败屡战,只手拓出致富路,刘入源的奋斗让人心生敬仰。做乡亲们致富路上的领头羊,以自己的奋斗鼓舞大家一起奋斗,用行动回报家人和社会,带给别人幸福,这更是一个新时代“羊倌”的担当。
命运无法选择,但不懈奋斗的人必然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和幸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