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品质践行司法为民
2018-01-31 15:54:21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唐志强

  本报记者 李家健 通讯员 陈安然

  核心提示

  公共法律服务通过“指尖”到达群众身边,范围更加均衡全面;全媒体普法方式丰富多彩,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帮助服刑人员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回归社会……

  去年以来,我区司法行政系统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提升新时代法律服务质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体现公平正义价值的公共法律服务。

  1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数据上“云端”,服务下基层

  最近,来宾市民韦某很焦虑:自己借给赖某的8万元,如今担心拿不回。

  “对方主动提出高利息向我借钱,现在逾期一年。如果我起诉到法院,会获得支持吗?”韦某把借款文字对话以及催账通话录音通过网络,发送给“12348”法律服务平台。

  平台的工作人员当天就回复:“如果利息还没支付,起诉主张年利率在24%范围内,法院是会支持的。”

  与过去单纯的电话咨询不同,如今在“12348”法律服务平台上,法律地图、司法动态、法律咨询,法治资讯一应俱全,同时提供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有关业务咨询和办理等便捷服务,并实现了来电群众满意度评价、通话内容同步录音等功能,只需一根手指的操作,便能得到全面的法律服务。

  近年来,我区司法行政机关创新公共法律服务方式,通过技术革新,让过去在桌面、摊前、电话的法律服务走向网络、“云端”。目前已建成了“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和12348“广西法网”,并逐步建立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数据库,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为让公共法律服务更便捷,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不仅采取了数据上“云端”,同时还注重服务下基层。

  “目前,我区已基本建成了完整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覆盖城乡社区,满足各领域各层次的法律服务需求。”自治区司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还将努力实现自治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和网络平台全覆盖,进一步扶持、引导法律服务力量和法律服务资源向偏远、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法律服务资源均衡发展。

  据了解,过去一年,我区已先后建成“温馨之家·贴心服务”法律服务中心110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9722个,新增村(社区)法律顾问示范点2000个,总数达到7000个。

  2 法治宣传教育:

  普法走向“互联网+”深度融合

  去年12月4日,在南宁火车东站,全国首列法治宣传主题动车“广西普法号”缓缓启动。在这辆动车的车厢,乘客可以随处见到法治宣传画、标语,感受到浓厚的法治氛围。目前,已有超过20万人次通过乘坐“广西普法号”接受了法治教育。

  动车普法,只是我区不断创新普法方式和内容的一个缩影。从过去“传单普法”“摆摊普法”,到现在全媒体普法和“互联网+法治宣传”深度融合,我区在探索普法方式创新上实现了跨越发展。去年以来,广西的主流媒体相继开设普法专版、普法专栏等;各地司法行政部门均开设新媒体普法平台,其中,柳州市“龙城普法”在全国司法行政部门新媒体平台传播力排名中名列前茅……各种普法平台发挥合力,形成全区普法新品牌。

  去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办公厅还出台《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大普法格局,“七五”普法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一年来,全区共开展“法律六进”活动1100多次,接受群众咨询10万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约500万份,举行法治讲座1500多场次,法治精神进一步深植人们心中。

  3 特殊人群管理:

  改造矫正能力提高

  如何让服刑人员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我区监狱管理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在近期广西女子监狱举办的监狱开放日活动中,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走进服刑人员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和劳动习艺场所,温馨、整洁的环境让参观人员纷纷点赞。

  改造成果展厅内,一幅幅服刑人员的手工艺作品以及服装设计、书画作品,让大家驻足。“让服刑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更利于他们回归和融入社会。”一名参观人员说。

  近年来,广西监狱管理部门一直十分注重对服刑人员的改造,尤其是劳动技能的培训。目前,全区在押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年获证率达93.3%以上,临释人员年改好率达98%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

  此外,社区矫正管理也日臻规范,目前全区已建立社区矫正中心66个,社区矫正就业基地56个,教育基地42个,社区服务基地140个,实现区、市、县(市、区)社区矫正执法信息互联互通。社区服刑人员累计再犯罪率0.12%,这已经是连续4年下降,保持低于全国平均0.2%的水平。刑满释放人员安置率99.63%,帮教率99.53%,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