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积极探索勇担当 开拓创新激活力——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擦亮人大工作“南宁品牌”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每月一讲”“每月一研”“每月一评”及“每周自主学习2小时”系列学习活动。 (资料图片,由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室提供)
人大代表联络站与基层立法联系点全面开展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案例;落实“跟上、盯住、办好”要求,深化“五大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以学风促作风、以作风促担当;“智慧南宁人大”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站点合一”融合建设的坐标体系星罗棋布,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人大力量坚实如磐,学习型机关建设如火如荼,“智慧南宁人大”发展脚步扎实有力……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探品牌创新“新高地”,打造品牌经验“样板间”,实现品牌建设“大跨越”。
五年接续求索,五年锐意进取。人大工作“南宁品牌”何以取得好成效?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回答了这个问题: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助发展、促善治,优服务、激活力,转作风、善作为,强创新、增实效,市人大常委会在务实笃行中不断提升人大工作“南宁品牌”含“新”量、含“金”量。
民心所向是品牌打造的最好见证
“代表,小区能否再增设一些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能否进一步规范文明养狗行为?”
新竹社区每月10日开展的“代表接待选民”活动,成为社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为民履职的“固定节目”。反映问题的叶建斌是“代表接待选民”活动的常客。她告诉记者,大到居民看病就医,小到路灯维修更换,只要群众提出来,就会得到代表们的及时帮助和反馈。
“群众的诉求是代表履职的‘源泉活水’,倾听群众心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履职工作才能水到渠成。”青秀区人大代表何恩球说,站点融合后,居民有了表达诉求的主动权,代表们能够把更多时间放在解决问题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越来越多的举措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更直接,在全市村(社区)推进的732个“站点合一”融合建设,把群众心声融入城市发展的“音轨”上;更贴近,全市110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全部进站点履职,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现“一站到底”;更活泛,站点推行“十个一”工作机制,运作更加规范、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鲜活的各类活动让代表履职“实打实”;更便民,站点建设实行标准化,各站点代表基本信息、活动信息、工作计划、代表履职情况等都统一上墙公开,方便群众知情和监督。
“深度融合后的站点,不仅是政策宣传的‘大讲台’、代表履职的‘工作台’、为民纾困的‘聚智台’,还是法治建设的‘民生台’、履职培训的‘黄金台’。”市人大常委会选举联络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南宁市通过开展站点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实践,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助力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等,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建议推动城市发展,大力开展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等工作,获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勠力担当是品牌建设的最美底色
制定《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行动工作方案》,落实市人大常委会担负的职责任务;制定“立法引领、良法帮扶”“精准监督、鼎力支持”“攻坚克难、依法决定”“脱贫攻坚代表在行动”“担当作为、坚强后盾”等五大行动,推动南宁人大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5年来,在南宁市脱贫攻坚战场上,从未缺少“人大元素”。
横州市,中国茉莉花之乡。2020年,全市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2万亩,花农约33万人,其茉莉花综合品牌价值达206.85亿元,是广西最具价值的农产品品牌。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南宁市横县茉莉花文化保护条例》,以“立法引领、良法帮扶”为茉莉花产业兴旺发展保驾护航。
放眼脱贫攻坚战场,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南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修改的立法调研,让“有安全饮用水”成为脱贫摘帽的“标配”;审议通过的《南宁市水土保持若干规定》,为水体保持、土地增收罩上“保护罩”;立法调研的《南宁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等,让南宁市旅游扶贫事业获得法治力量“撑腰”。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促脱贫,对农业生产安排和春耕春播生产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开展了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为主题的代表年中专题调研、我市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推动我市特色扶贫产业不断优化。
五年来,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充分行使依法决定权,对代表们提出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加强利用有机肥修复土壤等问题作出处理意见,对支持马山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项目建设的议案等深入开展调查论证,统一交市政府办理。
五年来,各级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和人大代表们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主动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扛在肩上;110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广聚合力、攻坚克难、精准帮扶,帮扶联系贫困户1.47万户;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后盾单位作用,帮助指导定点帮扶的普权、那笔两村稳定脱贫,书写“不胜贫困终不还”的华彩篇章。
守正创新是品牌提升的最优方式
研学清风在充盈激荡,求知力量在积聚爆发。
走进市人大常委会,随处可嗅扑鼻的书香,随处可见阅读的景象,随处可感好学的风尚。
去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全区人大工作会议关于加强理论武装的要求,把强学习、转作风、固根基、树形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打造为人大工作的“南宁品牌”,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拓宽学习平台,丰富学习内容。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要想克服‘本领恐慌’,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党组达成的共识。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明确规定每位机关干部职工每周必须到机关图书馆读书2小时以上,学习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法律法规、时事政策等,并做好学习情况登记。每个星期、每个月对干部职工的读书情况进行统计和通报。市人大常委会成立学习型机关建设领导小组,常委会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布置,带头参加学习,在学习上作示范、作表率。
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的带动和指导下,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载体,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每月一讲”“每月一研”“每月一评”等常态化学习活动,不断完善学习机制。其中,“每月一评”主要是分享人大各项工作经验,选定一个主题与大家分享;“每月一研”则鼓励大家在思想上激烈碰撞,对新时代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进行探讨。同时,结合每周读书2小时活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在各党支部开展“悦”读分享交流会,共同分享读书心得。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支部读书分享活动非常成功,各支部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形成“一支部一特色”,推动学习活动成为党建品牌。
智慧赋能是品牌增效的最佳路径
通过互联网智慧,一个个分量厚重的数据让人“即搜即取”;依托云平台建设,一份份过去孤立的信息端口重组链接;借助多媒体传播,一幕幕人大履职的瞬间实现“光影重现”……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聚焦人大工作主责主业,结合全市人大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十四五”规划建设需求,集中部署开展“智慧南宁人大”建设项目。
市人大常委会将“智慧南宁人大”列入品牌工程,纵向上,构建覆盖市、县(区)、联络站三级的平台体系,并衔接“智慧广西人大”;横向上,建立与大数据局等部门的数据通道,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同时,“智慧南宁人大”积极配合“智慧广西人大”部署工作开展,学习参照“智慧广西人大”智慧立法、智慧办公办文等亮点,进一步强化在全景可视化、全市远程协同办公办文、全领域联网实时监督等领域的能力,打造有南宁特色的智慧人大体系。
“十四五”期间,“智慧南宁人大”将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通过人大工作智慧化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拓宽、完善人大代表履职、知情知政渠道,充分发挥基层代表联络站与人民群众的联络作用,同时创新换届选举、代表大会工作模式,实现智慧立法、联网实时监督、办公办文无纸化、智慧可视协同、人大工作数据全面可视可控等服务能力,最终建成上下贯通、左右联接、运转协调、结构合理的全市人大工作信息化体系。
“‘智慧南宁人大’在未来的建成和使用,将标志着南宁市人大信息化工作迈入全国人大系统先进行列,平台将具有‘技术创新、高度可视化、更智慧的办公及协同、技术先进、全面覆盖、降本增效’等特点。”“智慧南宁人大”相关负责人表示,“智慧南宁人大”建设将坚持技术创新为核心,探索大数据辅助、高度可视化、智慧协同办公等功能,并依托南宁市电子政务云等平台,实现全市各县区及基层代表联络站的全覆盖。(南宁日报 记者杨盛 通讯员刘锦钢 黄一峰 陈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