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医护同仁在南宁市中医医院观摩火龙灸特色中医疗法。(市中医医院供图)
6月17日,南宁市召开全市中医药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全区中医药大会和全区中医药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添强劲动力。
近年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医服务覆盖街道乡村,中药产业呈现勃勃生机,中医文化渐渐深入人心。截至2020年底,全市中医壮瑶医类医院床位数8539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5827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7.25%的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就诊人数占比从“十二五”末的13.71%提升到“十三五”末的21.44%,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水平进一步提升;南宁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南宁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7个,8家公立中医类医疗机构落实了新院建设用地,中医药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中医药服务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南宁市中医药事业迈上新台阶。
传承——
延续中医药命脉 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传承是中医药的命脉所在。南宁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
市委把中医药发展作为护佑人民健康的重要工作来抓,主要领导多次对抓好中医药发展工作作出指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振兴发展;市政府成立市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
我市由市中医医院牵头,组建了23家医疗单位参与的中医专科医联体,累计安排16名医护人员驻点帮扶医院,通过院内培训、小讲课、教学查房、手术带教、远程医疗会诊等“传、帮、带”方式提高受援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指导上林、马山县中医医院开展3个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和19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现代医学技术,门诊及住院人次实现增幅15%以上,中医药业务收入较帮扶前增长30%以上;古寨乡卫生院中医科治疗床从原来的3张增加到8张,中医科住院病床达20张,各类中医诊疗设备增加到58台,中医药业务收入较帮扶前增长79%。
同时,在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上下功夫,充分发挥韦贵康国医大师工作站及广西名老中医、南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等学术平台作用,做好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等项目工作,强化名医名家工作室的中医技术传承,整理名中医学术经验,撰写出版《针灸治验》等书和拍摄视频,还投入70万元建设南宁市名中医工作室,不断提升医院综合实力。
让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也是传承形式之一。中医药不只要为中国人服务,也要为世界人民服务。近年来,南宁市主动将中医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积极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走出国门。我市在马来西亚挂牌成立首个“朱琏针灸学术国际研究基地二级海外基地”,与波兰格鲁琼兹市共建中医针灸推拿及慢性疼痛治疗中心,还承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发展与保护培训班暨朱琏针灸学术东盟培训班”,推动中医药与国际接轨,用全世界人民看得懂、听得懂的方式传承下去,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创新——
科技人才来赋能 古老文化焕光彩
创新是中医药的活力所在。只有在新形势下创理论之新、技术之新、方法之新、方药之新,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让中医药这一古老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在南宁市中医医院中药房,市民钟先生领到了他的个性化定制中药——中药浓煎剂。小小一袋黄褐色的中药液密封在透明袋子里,这个仅有两只矿泉水瓶盖大小的药量,就是钟先生一次服用的药量。“中药浓煎剂携带非常方便,再也不会漏服了。”钟先生说。
南宁市中医医院推出中药浓煎剂(中药浓缩剂),作为膏方的剂型补充,开创了市级医院为门诊病人提供个性化加工浓缩液的先河,推动中药制剂向科技型、节约型转变。
创新需要人才的支撑,我市持续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从2020年起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市级财政投入1624万元,用3年时间为全市1384个村、120个乡镇卫生院培训中医骨干,并为村卫生室配备基层中医诊疗设备,目前已培训人员940名,为400个村卫生室配备了设备,中医药事业不断向乡村延伸,惠及更多群众。
发展——
立足疗效求革新 应对疫情展优势
发展是中医药的希望所在。南宁市中医药立足疗效求革新,围绕需求谋发展,把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发挥好,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戴着手套切脉,戴着护目镜看舌象……新冠肺炎疫情挡不住南宁中医人“望闻问切”,“慢郎中”成为“急先锋”。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市卫健委迅速组织市级中医专家组,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制定《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工作方案》,组织中医专家研制出2种针对不同人群预防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预防方剂,累计为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和被隔离人员提供2.3万份中药汤剂,还发放5200粒艾柱和70公斤艾绒,在全市15家医疗机构及定点救治医院推广艾熏环境消毒,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预防、救治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市卫健委启动中西医合作协调救治机制,在定点收治医院,中医医疗专家组利用医疗远程视频平台,通过问诊和视频望诊,查看患者病症,实施辨证论治,在国家、自治区诊疗方案推荐的中医处方基础上拟定个人方剂。
我市还选派市级中医医疗机构13名医护人员参加援助湖北抗疫医疗队,为湖北战“疫”的胜利贡献了中医药力量。
砥砺奋进,笃行致远。我市在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的进程中,宾阳县、青秀区、武鸣区、邕宁区、西乡塘区、兴宁区6个县区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称号;横县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国家级复核;7家县(区)公立中医医院中,6家完成复评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积极创建自治区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中药材种植、中医药健康旅游“三个一批”示范基地,全市共有8家企业(单位)入选示范基地。
本报记者李静 通讯员周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