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城区爱莲湖湿地公园鸟瞰。
贺州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融合、产业对接,引进80多个新经济新业态项目,落户在生态产业园区。
贺州市“三大千亿元产业”之一的碳酸钙产业岗石企业。
贺州市引进的新兴产业无人机智造项目。
如今的贺州充满生机活力。
贺州市主要年份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数据表
本报记者 骆 怡 通讯员 侯衡平
一江贺水绕城过,百里景色入画来。
贺州地处桂、粤、湘三省(区)结合部,毗邻粤港澳大湾区。从汉元鼎六年设置临贺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贯穿全境的潇贺古道,自古就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通道。
“山清水秀生态美,城古茶香人长寿。”过去,因山水而美的贺州也曾经被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等条件所困,发展滞后。随着我区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水平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贺州成为广西与粤港澳地区经济融合、产业对接、文化交流的重要战略支点,大湾区联系内地、辐射内地的最佳桥梁和纽带。
2019年5月,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发展规划及其三年行动计划获自治区批复实施,贺州被正式赋予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新使命。2020年3月28日,自治区出台《关于支持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在支持产业加快发展、支持产业平台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强化人才科技支撑、支持先行先试五个方面给予贺州17条优惠政策。
两年时间,贺州边实践边探索,围绕新一轮的大湾区发展机遇,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深入推进规划东融、交通东融、产业东融、人才东融、服务东融、金融东融“六个东融”行动,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以交通对接为先导。贺州加快推动面向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一小时直通粤港澳大湾区,每天往来大湾区经停贺州的动车达90趟次;麦岭(湘桂界)至贺州高速公路主线和贺巴高速公路钟山至昭平段、昭平至蒙山段建成通车,提前一年实现县县通高速;桂江航道马江作业区4个千吨级泊位的建成,将实现贺州集装箱港口零的突破;黄姚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如今,贺州以城区为中心,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一、二级公路为干线,城乡衔接、四通八达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突显,多式联运的东融大通道日益完善。
以产业承接为重点。贺州市成立驻粤港澳大湾区经贸联络处、东融新产业育成中心,设立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基金和创新招商模式,探索“双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共引进大湾区项目632个,正威、怡亚通、京基智农、中国通号等16家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落户投资,软视科技、亿航无人机等80多个新经济新业态项目相继落地。
贺州以“大抓产业、抓大产业”为工作重点,谋划推进2020—2022年“3+6”重点产业集群项目201项,总投资3200亿元以上。入选首批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实验基地;怡亚通供应链平台、广西数字贺州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等实现投产;绿色高端碳酸钙、冶金循环等产业链得到拓展……一个个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竣工、投产,源源不断为贺州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人才引进为保障。贺州以“3+6”重点产业集群为方向,坚持市校合作、柔性引才、人才飞地、双招双引,先后与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6所大湾区高校签订市校合作协议,与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海创人才南方创业服务中心等5家大湾区高端人才智库合作,引进一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科研机构落户贺州。两年来,贺州市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人才374名,建成19个“东融”名师工作室。
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快速、稳健。3年来,贺州GDP年均增长9.2%,排全区第一。这座曾经的偏远城市,如今化茧成蝶、破蕾绽放。
贺州正按照自治区党委对贺州工作提出的“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全力东融、加快发展”总体要求,高扬“东融”主旋律,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绿色“后花园”。
(本版图片均由贺州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