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秀区 真抓实干 蹄疾步稳启新程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55.3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排全市各县区前列,比2019年提升0.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完成203.0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97.6亿元,比2019年提升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3.4%和64.8%,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过去的2020年,青秀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经济社会保持较好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青秀区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目标,以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为总抓手,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打造强首府核心增长极,实现经济综合实力、改革开放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生态宜居水平、人民生活品质、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重点项目施工工地上,车辆往来穿梭,焊花四溅……眼下的青秀区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按照“二产补短板、三产强优势、一产显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青秀区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2020年,青秀区工业园区面积扩大15.3平方公里,增长55%;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合众新能源汽车项目总装车间成功封顶,美斯达数字化智能工厂有序推进,恒大新能源汽车广西基地签约落地,建工集团南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获批为自治区级示范基地。新兴产业布局加快,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提速,与35家企业签署投资协议。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新增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
现代服务业方面,总部经济不断壮大,国美电器、上海康恒等企业设立广西唯一区域总部,广西第一家特斯拉服务中心开业运营;新增亿元楼宇2栋,总数达13栋,重点楼宇税收达41.3亿元。文旅产业稳步发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启动,全年接待游客数量超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30亿元。“宅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消费市场逐渐回暖,手上青秀购物节、创意生活节等系列活动顺利开展,撬动千余家企业让利8亿元。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田园青秀”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7家,新增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1家,成功创建县级示范区3个、乡级示范园4个、村级示范点11个,形成有机米、沃柑、肉牛等特色产业。施厚村获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古岳坡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去年以来,青秀区区域交通加速优化,城市路网逐步完善,物流平台加快建设,南宁农产品交易中心二期建设有序开展,伶俐物流园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52%,成功引进山姆会员店等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51亿元;培育亿元以上外贸龙头企业10家,企业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青秀创新中心投入招商运营,网易联合创新中心营业收入超31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8家、瞪羚企业6家;新增专利111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66件,同比增长5.8%,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在青秀”的氛围更加浓厚。
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交出疫情大考优秀答卷。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青秀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最快的速度吹响防控“集结号”,织密“五张网”,筑牢“三道防线”,实施“十严格”措施,迅速遏制疫情蔓延,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实现30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并长期保持“零新增”。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青秀区加快推动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四上”企业、农业龙头企业3月初全部复工复产,伶俐大桥、合众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强首府标志性重大项目迅速开工建设。及时出台惠企利民政策15条,发放保经营稳发展补贴近5000万元,新增市场主体2.4万家,实施促消费专项行动,经济社会运转从“暂停键”切换到“启动键”“加速键”,迅速恢复“人气”“商气”“烟火气”,经济大盘率先修复并持续向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青秀区始终把脱贫攻坚当作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在“拔穷根”上下功夫,在“谋长远”上持续发力,突出重点攻坚补短板,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扎实做好兜底保障,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持续改善,带领城区贫困群众共赴小康之约。
2020年,青秀区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零失学零辍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饮水安全覆盖率达100%。产业扶贫卓有成效,城区“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覆盖率分别达95%和90%,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同比增长176%。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27人如期脱贫,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2020年,青秀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实现同步,提前一年实现“两个翻一番”,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2.3倍和2.2倍。
本报记者李静通讯员覃兴辉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