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渡河公仔故事多 小玩意创出大产业
南宁晚报  2020-10-28 14:13:36

渡河公仔故事多 小玩意创出大产业

  岸上群众观礼(图片来自上林县政府网站)

渡河公仔故事多 小玩意创出大产业

  渡河公手工艺成品(图片来自上林县文化馆)  

  ■本报记者林显威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全国各地不少地方进行赛龙舟过端午的时候,上林县三里镇一带也同样热闹非凡。不过,他们的民俗并不是赛龙舟,而是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种造型为双手抱着南瓜的公仔,让孩童挂在脖子上,并在傍晚时把公仔和粽子放在小船上,同时点上红蜡烛沿河漂流,这就是上林的壮族民俗活动——渡河公。渡河公自明朝形成以来至今400多年长盛不衰,目前已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渡河公传说故事多

  渡河公,按三里当地的话又叫作“渡渡河公”,渡河公民俗源于传说,而这个传说是可考究的最早壮族起源的传说。

  她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与壮族的起源有关。相传在远古时代,天地遭遇大荒洪,整个世界一片汪洋。只有一对金童玉女抱住一个神奇的大南瓜漂浮在水面而免幸于难。洪水过后,整个世界只剩下了这对男女,他们上岸后,逐渐长大,结为夫妻,成为壮族的始祖。第二个起源说法则称在端午节河上渡河公是为了纪念屈原,第三个则是盘古与历史故事的结合。

  上林县作协副主席刘凌峰表示,渡河公的多个起源说法中,第一种较受认可,主要还是以渡河公成就壮族的黎民为主。第二种说法也可考究,以前八寨起义的时候,明将王守仁带兵前来镇压。那个时候三里一带已经有五月初五渡河公的习俗,王守仁和他的官兵将汉族过端午节的元素融入渡河公中,有纪念屈原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第三种说法相对来说流传较少。

  “民俗源于传说,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刘凌峰认为,无论传说如何,渡河公民俗活动意义是积极的。在以前对自然灾害认知较低的年代,人们在遇到大灾大难时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寄托,而渡河公就是一种精神领袖符号。所以,当五月初五来临时,三里镇一带的人们就会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中草药填充做成大大的渡河公仔,放入河中时男女老少还要吟咏祈祷词祈福。人们还制作小巧的渡河公仔,里面也含有中草药,并用丝线悬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至肚脐部位,有驱邪、压惊、镇痛的作用。

  五月初五当天也是壮医的采药节,上林县三里镇当地除了渡河公民俗活动,壮族、瑶族的群众还会选在这一天上山采药。

  小公仔拓展成艺术产业 

  将渡河公放入船中沿河漂流,是渡河公民俗活动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在这之前,当地群众除制作渡河公仔,还会做艾菜糍粑、五彩饭、粽粑、糍粑等特色食品。活动的当天,还会开歌圩,群众以唱山歌的方式讲述渡河公的故事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这个节日在当地是一个很大的节日,到河边送渡河公仔的有上万人,两岸以及附近的高地、建筑物上满满的都是争相观礼的人,场面非常热闹。”刘凌峰说,歌圩主要在“三月三”举行,但渡河公当天也有歌圩,主要是因为以前壮族并没有文字,相关的历史、传说只能依靠师公、道公和山歌手以歌唱的方式来传承、传播。现在虽然已经有文字记载,但是这样的方式还是保留了下来,成为渡河公活动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渡河公经过400多年的传承,已成为上林县一张独特的民俗名片。上林县在传承这一民俗时进行了拓展,建起相关艺术品生产工厂形成艺术产业。最大的改良是渡河公仔。现在的渡河公仔从无脸到有可爱的笑脸,从无辫到配上精巧的辫子,从一人抱南瓜到双人、四人抱南瓜,形象变得更富有多样性、观赏性;个头也从拇指头大小到足球般大小都有。如今渡河公仔已经从简单的纪念产品,变成汽车内饰、结婚生子礼品、健康保健品等具有各种功用且人见人爱的旅游产品。

编辑:唐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