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创新为南宁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南宁日报  2020-10-13 09:41:07

  原标题:科技创新为首府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本报记者阮晓莹 冯梓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从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的投入运营,到浪潮南宁生产基地首台服务器和计算机产品在南宁·中关村科技园下线,广西实现服务器生产零的突破,再到“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南宁企业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实现零的突破……近年来,南宁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作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开创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新局面。

  协同创新 南宁·中关村示范效应凸显

  “十三五”以来,南宁科技创新的浪潮是怎样奔涌向前?

  一组数据对比清晰可见:2019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到990家,占全区41%,与“十二五”末相比,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87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翻两番;新增广西瞪羚企业28家,占比全区的30%,数量居全区第一;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新增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累计达114家,相比“十二五”末增长37.3%;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累计达75家,相比“十二五”末增长87.5%。

  这其中,最亮眼的莫过于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投入运营后为南宁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种子”。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累计培育和引进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3家广西瞪羚企业和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作为最早一批入驻基地的企业——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筱东充满了干劲。“这几年,借助中关村的全球视野和吸引力,企业发展一年一个大跨越。现在我们‘耘眼’人工智能农技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农业人工智能应用。”王筱东介绍,目前,“耘眼”使用人数已超过10万,覆盖面积超过300万亩。“耘眼”平均每天处理农户提问超过10000个,与传统靠技术人员下乡的农技服务模式相比,问题处理效率提升近百倍。尤其在今年疫情期间,用户数量激增,为南宁市柑橘生产等提供了便捷农技支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南宁·中关村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为南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目前,我市已引进东北大学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武汉大学广西节能环保研究院、沈阳化工大学绿色功能分子南宁研究院、吉锐生物医药研究院等7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已落地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进展顺利,东北大学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在研项目获批为首个“国家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铝型材辊底炉生产线于2019年成功研制,替代进口设备应用到了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南宁市还围绕产业创新和人才需求,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集研究生教育、产业研究机构、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分支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加快蓄积区域科技创新内生原动力。

  厚积薄发 持续研发投入优势显现

  “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南宁企业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零的突破;“防治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绿色新农药新制剂的研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十三五”期间,南宁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细细数来,近5年间取得的成绩,是持续研发投入的厚积薄发,以及科技界、产业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王亚楠说,“十三五”期间,南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重点工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政府持股南宁市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最高可资助4000万元;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金额最高达450万元;瞪羚企业单个项目最高资助300万元;对院士级人才来邕创业给予1000万元资助……“十三五”期间,我市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从2016年的1.02%提高至2019年的1.17%,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规模优势显现。

  人才是第一资源。长期和大量的投入让我市科技人才队伍逐步成长壮大。“十三五”期间,我市不仅促成中国工程院欧阳平凯院士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注册企业,成为我市顶尖人才“突破计划”首个实施项目,还通过实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项目,选拔培养38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5名。同时,在全区首创举办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球招揽英才,引进了“云中控平台”“新型铝空UPS系统”等多个获奖项目落地发展。

  释放潜能 科技创新环境加速优化

  政策是风向标,是动力源,是加速器。从2016年初到2020年,从工业、农业、新能源到医疗卫生等领域,梳理“十三五”期间南宁市的重要政策,科技在其中占据了极重的分量。

  2016年以来,南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全面布局推进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管理、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管理、科技奖励、创新平台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相继出台了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专利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创新券等10多个具有南宁特色的创新发展配套政策和《南宁市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强创新实施方案》《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瞪羚企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持续优化创新环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政策落地生根,南宁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迸发出巨大动能——

  2016年以来,南宁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自治区级孵化器6家;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22家;获认定国家级星创天地7家,自治区级星创天地32家。

  一大批科技创新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个,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广西科学技术奖156个;技术合同登记共12230项,合同交易额491.1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南宁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以突破重大技术、创建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人才、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为抓手,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赢得发展主动权,让高质量发展再提速。

编辑:唐志强